上周末,布头儿妈终于给布头儿报名了架子鼓,正式填补了音乐启蒙的空白。与此同时,布头儿爸提出兴趣班名额已满——以后再想报名其它,必须从现有的拿掉一个……
对此,布头儿妈有保留的同意——
布头儿妈同意“聚沙成塔”强过“遍地开花”,每个孩子的时间有限,把时间分摊到很多项目,确实会稀释孩子每一项的付出,收获也会大打折扣。
但是!我们还要辩证的看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以及所处的阶段……
1
宝妈群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孩子上小学后,战役才真正开始,到那时孩子的一切课余要为学业让路,兴趣班砍掉砍掉……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像以前一样快乐了。
所以很多提倡孩子多元化发展的宝妈们,才会紧紧抓住孩子学前的两三年,让孩子多多尝试各种兴趣班,为的是及早锁定孩子的真正爱好。如果说,上学后必然要砍掉大部分的兴趣,那么留下的必须是真爱。
孩子的成长时光不可逆,所以我们要在前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兴趣班是一个实践的平台,帮我们作出初步判断。
至于常被拿来说的所谓“攀比心理”,不存在的!目测周围学前妈妈们给娃报兴趣班,大多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更开阔的视野。毕竟花钱、费时又费力,只是为了满足攀比心理,对妈妈们来说成本太高,还不如买包来得划算。
趁着孩子现在有时间,也有兴趣,我们家长也有这个经济能力,能报的班就报了,对她的各方面能力提升也有帮助。
2
学前孩子上的兴趣班,不以考学为目的,对他们来说就是玩。唯一考验的只是家长的时间和精力。
就说布头儿,他现在上的相对长期的课有英语、数学、游泳,以及2个月后的架子鼓。其它的还有短期的,跆拳道和乐高。乍一听觉得不少,但只要看过上课情景,就不会觉得孩子苦了——课程里各种多媒体辅助,还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做游戏,寓教于乐这个事在这个阶段还是存在的。
那些面向幼儿园宝宝的培训班,我考察过一些,说白了其实就是带孩子各种玩,但是是专业的老师,用专业的教具,有计划有章法地玩,然后在玩的过程中学那么一点点东西。你觉得孩子上那么多班肯定累,但我观察过,孩子们在里面都乐得不行。
如果说苦,那也是带孩子跑各种线下课的家长们。不过,换个角度——如果不去上课,在家陪玩也是个大工程——被孩子死盯着玩各种幼稚的游戏,还要表现得认真和投入——分分钟想逃离。5、6岁的孩子可能会好一些,但是想要凭一己之力,帮孩子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算家长在某一方面有专长,耗费精力不说,更做不到面面俱到。
3
关于孩子教育,妈妈绝对是比爸爸更上心的!爸爸们别不服,不信打开微信,跟妈妈比比看,谁收到的班课信息多。如果真有爸爸胜出,还不是教育业内人士,那绝对是1%的优质存在,后台留言给布头儿妈领奖!
布头儿妈随便刷刷微信,就有各种英语夏令营、视唱练耳考级班、早培&八少八素专项讲座、暑期体能班、原版阅读班、游学项目……更不用说各种在线课试听和线上训练营……还不止——群里各种鸡血讨论,前两天的KET/PET考试报名系统瘫痪,顺便引起了大家对于英语学习热潮的敬畏……
每天面对这铺天盖地的信息,而且每一个都直指孩子的前途发展,如果家里没矿,还能淡然自若的——我跟你讲——算你厉害!
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升学环境下,“我就想让孩子快快乐乐”这种flag还是不要立得太高调。除非你真的非常清楚、并且有体系的知道:如何让孩子“快快乐乐”的同时,还能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否则,真的就是在用盲目自信去赌孩子的未来。
娃爸们,能理解下你老婆每天处理海量信息的辛苦嘛~
给孩子选兴趣班还是有讲究的,选什么班需要考虑孩子的特质,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
关于特质,推荐参考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主张每个人的智力表现至少可以分为8个方面。帮助孩子尽可能多的拓展不同方面的智能,同时也观察孩子的优势项,重点发展。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关于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将家长的规划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智发展结合起来。
比如学前4-6岁,孩子活动性和语言能力发展很快,更重要的也是孩子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对外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学前这段时间没有学业压力,最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特长和兴趣点。所以这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明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
关于各阶段心智发展,戳这里:心理学与生活|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做”与“不做”(弗洛伊德X埃里克森)
童年很短,人生很长。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帮孩子找到喜欢并擅长的事,给他更多发光的可能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大布头儿”,回复“鹅妈妈”送你经典英语童谣——不容错过的磨耳朵语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