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报名参加了一个同课异构活动(3-6年级),由于自己平时很少教高年级数学,长年低年级数学,因此心里有些忐忑,怕自己讲不好,最终在同事的鼓励下还是决定试一试,选定了一节自己比较有感觉的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律》。
选定完课题,我先翻看教材,明确本课在本册书中的位置与意义,孩子们在此节课之前没有接触到运算律,本节是第一课时,本节学习到的研究方法可以迁移至其他运算律的学习中。这个研究方法是:提出猜想—经过验证—得出结论。但是这样的一节课总感觉缺少亮点,太普通了。随后我又翻看教参、观看了网上的教学案例等等,逐步把自己设想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填充、丰富起来,这用了两个晚上(白天还要上课),一共不到三天的时间。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期望找到一个能吸引学生的开场白,所以上班、下班的路上脑子不停歇在思考,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想到了小高斯的故事。而且当时正值“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因此我决定舍弃书上的跳绳情境,而用上我校特色劳动教育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接着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学生可能会列25+38,也会列38+25,由此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让学生再仿写一些这样的算式,进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a+b=b+a;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再学习加法结合律。由于时间很紧迫,当我匆匆忙忙丰富、完成我的教学设计时,只剩下不到一天的时间了。但是仍然是感觉整节课缺乏亮点,学生虽然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但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两个运算律课堂中却没有涉及。另外加法交换律到加法结合律的过渡也不是很顺畅,非常生硬。
就这样最后一天下午,我在网上再次查找、学习有关加法运算律的资料,偶然看到俞正强老师的视频《种子课》,好奇心点开之后就感觉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俞正强老师认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像计算25+38这样的还需要加法交换律的例子,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明明是让孩子们简便计算,但是学完以后却很少孩子愿意使用,因为他们的脑子都被刚刚学过的法则占领着,法则非常根深蒂固。俞老师还指出:算律是对法则的熟能生巧,法则解决的是对的问题,而算律解决的是又对又快的问题。那么何不从四则混合运算引入并贯穿本节课呢?当学生需要简便的时候使用运算律的时候再去验证他自己的猜想。
一节课下来,虽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教学流程非常顺,在备课的最后一下午终于体会到了“顿悟”的感觉。正如书中加涅认为的:顿悟的产生必然是以先期知识为前提。我们总是在说“备教材”“多读书”,但是当你没有先期查找资料、对本节知识的深刻领会,再“备教材”也是不会备出花来的。作为老师要想常常备出来优秀的教学设计,那绝对离不开读书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