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菁莪居主人开讲如何作赋,弟子文孤子敬而录之。
第三讲 赋之体式
第一课 总述
赋之分体,前人与今贤各有分法,角度不同,分法亦有别。
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言:赋分三类:有写怀之赋,即所谓言深思远,以达一己之中情者也;有骋辞之赋,即所谓纵笔所如,以才藻长者也;有阐理之赋,即所谓分析事物,以形容其精微者也。写怀之赋,其源出于《诗经》;骋辞之赋,其源出于纵横家;阐理之赋,其源出于儒道两家。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曰:“两汉以下,作者继起,独贾生以命世之才,俯就骚律,非一时诸人所及。他如相如长于叙事,而或昧于情;扬雄长于说理,而或略于辞。至于班固,辞理俱失。若是者何?凡以不发乎情耳。然《上林》《甘泉》,极其铺张,而终归于讽谏,而风之义未泯;《两都》等赋,极其眩矅,终折以法度,而雅颂之义未泯;《长门》《自悼》等赋,缘情发义,托物兴词,咸有和平从容之意,而比兴之义未泯。故虽词人之赋,而君子犹有取焉,以其为古赋之流也。”
又曰:“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再变而为俳,唐人又再变而为律,宋人又再变而为文。夫俳赋尚辞,而失于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文赋尚理,而失于辞,故读之者无咏歌之遗音,不可以言丽矣。至于律赋,其变愈下,始于沈约‘四声八病’之拘,中于徐、庾‘隔句作对’之陋,终于隋唐宋‘取士限韵’之制,但以音律谐协对偶精切为工 ,而情与辞皆置弗论。呜呼,极矣!数代之习 ,乃令无人洗之,岂不痛哉!”
徐师曾把赋分为四类: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古赋之古,与今相对,以时限命名;俳、律、文赋,以语言形式命名,不能相并也。
南京大学教授许结在《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中说:“因时而论,有楚之骚赋、汉之大赋、六朝骈赋、唐之律赋、宋之文赋等;因体而论,有骚体赋、诗体赋、骈体赋、文体赋之分;因结构而论,又有大赋、小赋的说法。”
今人论赋,新增了“诗体赋”“骚体赋”之说。全篇四言,或以四言为主, 如扬雄《逐贫赋》、柳宗元《牛赋》等,都属于“诗体赋”。句中用“兮”字的,如贾谊《吊屈原赋》、王粲《登楼赋》、向秀《思旧赋》等,都属于“骚体赋”。
参之今人研究成果,本人拟作如下分类:诗体赋、骚体赋、散体赋、骈体赋、律体赋、文体赋,共六种,都以赋的语言形式上来划分。另列出“俗体赋”、“小品赋”、“诗化赋”。古人曰“赋兼众体”,信哉斯言。
下面分类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