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关怀一个学生,话题就是由他引起的。
去年的11月份初,L学生里找我咨询博转硕的事宜,我给他简单讲了一下,学生就离开后,马上和他导师沟通,原来导师还不知情,但表示立刻找学生谈谈。过了两个星期,L学生又来了,想退学,于是开始和他谈话、引导他,和他一起找原因,问他退学以后有什么打算,费了不少口舌,学生有些反应,决定回去想想,再次和他导师沟通,导师也反应学生不在状态,但一直在关注他。第二天学生又来了,很肯定就要退学,于是开始退一步问他可不可以先请假休息两个月,或者休学半年,或者博转硕,不能一下子就退学,父母也接受不了,向主管领导和导师汇报了和学生谈话的情况,几轮谈话下来,再加上父母的介入,学生终于不再强硬退学了,同意先休学。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我们都感觉学生在当面和我们谈话时思想通了,但回去再来,又变了,于是就问他宿舍室友有谁,相处的怎样?学生回答同学相处的都很好,也就没再深究,学生就此办理了休学。此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整个人是消极的,对自己是极大的否定,对家人有很多的抱怨,还有很多的借口,浑身被负能量笼罩着。
忘记和L学生第几次谈话过后,Y学生来找我,问能不能出去租房子住,宿舍影响睡眠。于是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也帮助他分析了现在因新冠疫情在外住不安全也不方便,让他考虑一下,找找原因,他说现在读文献和做实验进展都不顺利,我建议他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交流,晚上的时候去操场锻炼锻炼在回去休息,学生挺受益的,高高兴兴地回去调理了,这期间加了学生微信,一直和他互动,鼓励他。11月中旬,也就是L学生休学之后,Y学生再次约我聊聊,于是在办公室进行了第二场聊天。在聊的过程中,忽然灵光乍现,我说我知道你和谁一个宿舍了(尽管第一次谈话也问和宿舍同学的关系,Y学生说挺好的),当时学生楞了一下,当我报出L学生的名字,他反问:老师,您怎么知道的?我就说了一句话:你怎么能被L同学的负能量影响呢,你为什么不用你的正能量来影响他?当时Y学生就诧异了,他不是不懂负能量和正能量,只是当他深陷其中的时候就分不清哪些是负能量了。找到症结,我开始引导他,给他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把一本卡内基的书(朋友送的还没来得及看)借给他,效果还是不错的。
L学生休学不到一个月,忽然有一天来到我办公室,我还以为产生了幻觉。当得知他要复学,博转硕的时候,我都诧异了,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学生,尽管可以办理,但还是为他惋惜,于是开始着手给他办理复学、博转硕事宜,感觉他还是没有理清思绪吧,但于我已经尽力了。接下来因为评估就没有再顾上他们。
3月初的一个晚上,人在家中,忽然想到L学生复学,是不是还和Y学生在一个宿舍,决定第二天要问一下。可巧第二天Y学生的导师来电话了,说Y学生不在状态,建议他考虑博转硕,我就把和学生之前谈话的事情和他导师说了一遍(之前的谈话学生要求不让导师知道,所以为了尊重学生的意愿,没有和导师讲),但导师怕他影响到实验室其他学生,有要放弃此学生的想法。没想到第二天Y学生的导师又给我打电话,请我把学生和我谈话的经过详细讲述给他,导师说:我把学生招进来,就要当自家孩子对待,不能让任何一个好孩子给耽误了,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学生之前一直挺好的,为什么现在就变了,找到原因,才好去帮助他。导师是一个在他的研究领域全世界都很知名的教授,能负责任地说出这样的话,着实令我感动,我也一直是本着这样的信念来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有了这次电话交流,导师决定再次和学生谈谈,了解一下学生的具体情况。
昨天一早,Y学生来交博士生材料,导师和他谈了之后决定让他继续读博,很欣慰他遇到了一位尽心尽责的导师。于是第三场办公室聊天开始了(我没有称之为谈话,是觉得谈话有点儿太正式,我不想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我问了学生最近的情况,确实还是不在状态,确实又和L学生在一个宿舍里。我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和他分析,包括文献读不出来是哪里出了问题,给出了他认可的建议;也指导他怎么借力,包括导师、实验室的同学、管理老师以及书等等,重点和他探讨了从书中汲取力量和能量,接着又回到了能量场的话题上。
对于如何处理负能量呢?如何让正能量稀释负能量呢?我给Y学生如下建议。首先要有意识地远离负能量,当和别人谈话时,他的状态、内容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而且是反着的,会让你的情绪越来越消极,就马上要终止谈话或者转移话题,不再继续下去;其次吸取更多的正能量,找积极向上的人聊天,向努力学习做实验的同学请教,有意识地向这些人靠拢;再者读书,不要仅局限于科研文献阅读,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读书的时间,不限于读什么书,这样会拓宽视野,打破现有的思维,也是对科学试验的再提升,没准儿就会有火花碰出;还有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规划,例举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目标制定、一生成功计划等等,让自己不是整天看起来都在忙碌,却没有多少成效的学习生活有一个改变。这样当你的能量足够强的时候你就可以消除负能量,而且还可以影响你身边的负能量同学。
Y学生身上有想要改变的意识,这一点是我要拉他一把的初衷。他有阳光的笑,发现自己陷入困境之后及时求助他人想要改变,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以及目前的状态,也乐于和别人交流,对未来还有美好的憧憬,从他的身上我能看到正能量的东西,所以我愿意努力一下。
在和Y学生的导师交流时,我俩一致认为能够“挽救”一个深陷迷茫的学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让我们自豪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