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的困惑,很多信息网上都能查到,还需要费劲地去记忆基础知识吗?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答案,书中慢慢揭晓~
一、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为何越来越无知?
1. 云技术让你选择“理性无知”
达克效应案例
1995年4月19日,一个名叫惠勒的贼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由于他没戴任何面具,警察在调出监控之后,没过多久就找上了惠勒的门,并将其成功抓捕。
惠勒在被抓时仍然一脸困惑:“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明明在脸上抹了隐形液啊!”
警察被他气乐了:“什么隐形液?”
惠勒一脸认真:“柠檬汁啊!”
这就是犯罪史上最笨的贼之一——惠勒,他没有妄想症,也没吸毒。后来根据负责本案的警官调查,惠勒得知柠檬汁在纸上写字之后可以隐形,于是他想,把柠檬汁抹在脸上一样可以达到让摄像头拍不到的“隐形效果”。
这个笨到如此境地的贼成功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的注意,他和他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做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实验结果肯定了邓宁教授的猜测,比如让自己的本科生估分,成绩越差的学生给自己估的分越高。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司机身上——那些车技很差的司机普遍认为自己是好司机。
这种认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现象简称“达克效应”。 人们可能会惊讶,哪有这么蠢的人?但两位学者在1999年的论文中说得很明白:想寻找一个达克式的无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照镜子。
之前曾经听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课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自知无知,才能永远求知。” 说明了人本来就是无知的,想要变得更好,就要去学习,去践行!
我们陷入了理性无知这种状态,即自己觉得不学以后用不上的知识是理性的,尤其是常识类知识,其实是无知的。如果保持这个状态,你会没有观点,没有思想,跟随主流。到时候想知道什么信息都不知道如何去搜索,这就糟糕了!
而五分之一效应就是无论多么离谱的事,都有五分之一的人会相信。所以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传销,然后被人洗脑,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局限,所以他们也就成为那五分之一的人。
谷歌效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有些同学经常会拿出手机拍ppt,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回去一眼都没有看,还不如上课的时候思考,手写记一些笔记。警醒:我们依赖电子设备记忆知识,其实我们根本没记住!
2.地图被扭曲,历史被混淆
书中调查显示,在年龄18~24岁的美国青年中,只有12%的人能从地图上找到阿富汗的位置。当需要投票的时候,不知道乌克兰在哪的人,基本上同意美国出面干预此次军事事件。而知道乌克兰在哪的人,只有六分之一,基本不同意美国出面干预此次军事事件。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民众的历史知识上。2011年,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说不出美国在一战期间的总统是谁,40%的人不知道美国在二战期间是跟哪些国家打仗。反观自己,我们多少人能知道现在的常委是谁呢?
二、哪些知识让你更富有、更幸福?
1.无知的人,可能过不好一生
1988年,一个名叫威廉·巴德·波斯特的流浪汉、诈骗犯、马戏团厨师外加卡车司机做了一件天才的事,他典当了一枚戒指,买了几张彩票,然后中了1620万美元。 然而好景不长,拿到第一笔奖金之后的三个月,他就因为赌博和购买私人飞机等等“大宗消费”负债50万;一年之后他又因购买豪宅而变得身无分文,宣布破产。他只得卖掉家产和彩票奖金的提款权,换回了256万美元。然而这笔相当可观的钱又被他挥霍掉,并且他还因暴力犯罪锒铛入狱。出狱后,波斯特终于一贫如洗,在2006年悲惨去世。
知识还重要吗?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波斯特的案例值得我们深思。财富的确可以通过幸运得到,然而“达克式”的波斯特对预算、房地产投资、兴办实业等等知识一无所知,以至于最后落得如此田地。他自己也曾说过:“我身无分文的时候要开心得多。”财富即使可以因偶然的幸运降临到无知的人头上,但最终给他带来的或许还是不幸。
2.知识有红利:各类知识与我们人生的关系
语言能力
发音正确与否与收入水平是高度相关的:在发音测试里表现最好的人和表现最差的人,家庭年收入的差距达到了5.5万美元。据作者猜测,正确发音是他人判断当事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一种手段——让别人知道你受过教育,这很重要。
健康知识
懂得健康知识的人往往会更健康
体育知识
在作者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中,把体育运动知识题全部答错的人,平均家庭年收入是3.4万美元;而那些回答完全正确的人,平均家庭年收入是8.5万美元。如此明显的差距可以告诉我们,体育运动知识和收入水平是正相关的。
理财知识
如果说哪一类的知识跟收入水平直接挂钩,你一定会想到理财知识。的确如此。调查显示,在回答包含了福利、通货膨胀和税收等内容的六个问题时,在特定年龄或教育水平的人群中,答对最多问题的人收入就最高,储蓄也最多。同时,理财素养与人的幸福感也息息相关。得分最高者的自我评价幸福感比得分最低者高24%。
文科效应
文化素养,即一个人对于文学艺术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是教育水平的良好预测因素。但文化知识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小得惊人。文化素养好的人,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主修文科或艺术系,主修这些学科的人,往往收入要比同等教育水平、主修理工科的人要低。这被称为“文科效应”。但此时金钱就不该拿来作为衡量尺度了,对于一个能够欣赏伟大文学、艺术、电影作品的人来说,这些体验带来的价值不言而喻。
三、无知的世界,你如何成为赢家?
1. 社会创造“低求知障碍”的环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达克效应裹挟的世界里,公众对自己的无知不知情,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所以营销人员、设计师、沟通者等等群体必须把这一点作为自己工作的考虑内容。这世界上有很多事物在无形之中抬高了社会的“求知门槛”:比如让人看不懂的图标、复杂的合同单、说明书等等,这都是可以人为避免的问题。 比如美国行业出版物《国家石油与润滑油新闻》为了普及频繁更换机油所带来的好处,为车窗贴纸提供了如下建议范本: “这是你的引擎在说话。请给我换机油吧,现在就换,比以后买台新的发动机要便宜得多。你老婆也说过,别忘了今天就换机油……”
2. 个人获取信息应当“平衡理性”
作者呼吁,个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不要过于单一,不要看太多新闻或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另外,改变你的浏览器偏好设置,不要在不由自主中把时间交给那些只想抓人眼球的网络运营商。
同时我们不要盲目地去看那些商家的推送,而是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和自己不懂的东西!
3. 公共冲突靠协商化解
在达克效应的作用下,大部分信息匮乏的选民不仅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状况,还不爱思考,更喜欢坚守自己的观点,这就使得公众的智慧无法达到理想程度。在遇到公共冲突时,看似公平和民主的投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怎样应对这种状况呢?作者提出协商的方式要好过投票的方式。进行民意调查或者小组讨论,把真正与事件相关的人集中起来,坐在桌子旁坦率地表达担忧或意见。或者在民意调查之后,跟进一轮类似于市民会议的大型小组讨论,并对相关事务进行突击式培训,这叫作“协商式民调”。以上方法都能更好地获得参与者的有效意见。
4. “狐狸式”的广博优于“刺猬式”的专精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曾说过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 这句含义暧昧的话,给了后人无限的注解机会。1953年,牛津大学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给了它一个很现代的解释:刺猬是一个专家,能把所有事情都跟重大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狐狸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方法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彼此矛盾的观点也能理性处理。 而本书当中展现的调查结果显然为“狐狸”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广博的知识摄取真的有其效用。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是达克效应、理性无知、五分之一效应和谷歌效应以及陷入这种状态会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同时书中也指出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健康知识、体育知识、理财知识和文学艺术类知识,这样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更加幸福。想要在无知的世界,成为赢家,需要我们在说明实物方面,讲简单易懂的语言;需要我们多渠道获取信息;需要我们协商化解公众冲突和需要我们学会“狐狸式”的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