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那些人,写那代人,写那个阶级的人。里面的人的精神生活是复杂的而又具体的,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六欲,人情万般皆有。
今天想说说其中的一个人物-贾政 ,《红楼梦》 中的贾政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亲。贾政出现最多的是表面不苟言笑,而更令人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严父”形象,动不动就对贾宝玉呵斥、责备,从来都没有一个好脸色。他不过是想用这样的行为维护他在大家面前那可怜、可恨、可气的家长尊严和所谓“高大上”的威严。很多人在品读《红楼梦》其中包括我在内,贾政给读者留下的不过于就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虚伪的老学究”,“旧势力的代表”,“无才无能的虚伪之徒”等一系列的洗刷不尽的恶劣形象。而贾政这个名字也是“假正经”的谐音,或许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就别有用心,对贾政极为讽刺。
贾政一直以“严父”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而贾政的严父的形象就是几千年来对后世人的影响的一个严父形象。而这个“严父”其实是扭曲、偏差的,他对贾宝玉最多的不过是羞辱性的谩骂,而毫无一个现代父亲形象。在浮洛伊德的理论中,“父亲”的形象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一个逐渐发育成长且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他认为,最早“父亲”的形象是建立在对所有人强行统治和建立维护当中。所有的人和部落都要对他俯首帖耳。他的成功建立的准则不过是使所有人都不能得到快乐,而来满足自我的沉醉。这种“父亲”形象是最为原始的,所以叫“原始父亲”形象。而《红楼梦》里的贾政就是一直维持着这种形象,或许因为贾宝玉没有按他的意图来考取功名利禄进入仕途,所以看到的贾宝玉都是“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全无一点慷慨潇洒谈吐”的样子,而就越加动气发怒了。他就是“恶棍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忠实践行者。而他这种“中国式”的父亲形象,在现代社会也不为少见,他们把自己一生没有完成“伟大”抱负压在下一代身上,无论是在学习、职业、婚姻、育儿等各个方面都希望按照他们的意志来选择,如若不按照其意志就是所谓的“没有出息”“不孝之子”。他们这种“严父”形象和真正意义上的严父形象是有着偏差、错解的,两者天壤之别。他们这样所谓的“严父”只好是让人敬而远之、心生畏惧。他们缺乏也缺失和孩子沟通和理解。无法真正的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更有甚者,不自觉的把职场上的压力、压迫之气带入家庭,令子女更加讨厌。而后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就由此产生了,使家庭长期处以紧张状态也就成了必然了。
而何谓一个好的父亲形象?
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主人公芬奇就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平凡普通而又令人敬佩的父亲形象。就像杰姆和斯库兄妹说他父亲的一样:“他陪我们玩,给我们读书,对待我们随和和公正”。简简单单的概括着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好父亲无非是:肯花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随性温和。同时,又能够以公正明亮之心来维护评判事情给孩子以榜样作用。这看上去似乎是简单易行,而这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还是有许许多多的“贾政式的中国式的”父亲,他们以满口的“为你好”“替你着想”等等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这个“原始父亲”的形象。而当家庭关系紧张落得个孤家寡人时,又来自叹自吟、怨天尤人以博取众人的同情。这实在是令人厌恶,令人发指!
一个好父亲,需要涓涓细流一样陪伴和教育孩子,在精神上多些关爱呵护孩子。在家庭中,多些理解,少些误解;多些沟通,少些隔绝;多些鼓励,少些责骂。只有一个好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才能和睦相处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