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书单已定,行动派推荐的三本书分享给大家。
作者:行动派DreamLis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815813/answer/147250693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项塔兰》,豆瓣9.0
有人这么评论:透过项塔兰的眼睛,方能看透世间万象,看破人心。
重点是这本书很好读,金句频出,不得不佩服译者的功力。
是一本读第一句,就会被吸引的书。
26岁身染毒瘾,婚姻破裂,抢劫银行,被判入狱。后逃狱至印度,在那里过着流亡生活,加入过孟买黑帮,参加过游击队。在印度十年的摸爬滚打中,他得以深入接触印度社会,既见识了最低等的贫苦,也经历了最痛的苦难,最终迎来了自我的觉醒。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死过千次百次。但这个人不仅在以上所有经历中大难不死,还在刑满释放后回归老本行,把自己的真实故事写了出来。
作者长达八年的印度流亡岁月,是《项塔兰》最真实的蓝本。
当罪与罚,善与恶,背叛与救赎,爱与自由交织在一起,这段传奇精彩的程度,早已超过了教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加勒比海盗的总和。
生命太短,就像有人总不能安分的接受碌碌平庸的一生,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会盲目寻求意义,把一些知识像碎片一样拼凑起来,就像某些鸟喜欢找些闪闪的东西来装点它们的窝。
所以他从不认为自己这是犯罪,而是一场寻找或者越狱。
他对于自己的善和恶,对于自己的每一寸欲望,都坦坦荡荡,有一种光明磊落的诚实。
他眼中的监狱就是自己的身份,为了完成寻找意义之旅,他必须不断地从一个身份越向另一个身份。
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都能在项塔兰的各种人生际遇中或多或少找到些自己的人生答案。那就是,深刻的哲思,对自由的信仰,和受尽磨难却依旧无法泯灭的深挚爱意。
项塔兰说,“我花了很长的岁月,走过大半个世界,才真正学到什么是爱与命运,以及我们所做的选择。”
看完一本书就好像看到了人生的千百万种可能,也不禁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呢?
分享一些文摘:
1.最初我们什么都怕,怕动物、天气、树木、夜空,但就是不怕同类。如今我们怕同类,却几乎不怕其他东西。没有人知道别人为何做了某事,没有人说真话,没有人快乐,没有人安全。
2.如果命运没让你大笑,那是因为你根本没弄懂那笑话。
3.有时候,你的心需要比以适当的方式打碎。打碎自己的心之后,人就会有所体悟,或者说你能感受到全新的东西,那是唯有如此才能领会或感受到的东西。 那种破碎与体悟,是我在今天深深感谢并为之感动的生命体验。
4.有时,静默伤起人,就和疾挥而来的鞭子一样无处可逃。诗人萨迪克汗曾这样写道。但有时候,静默是说实话的唯一方式。”
2.《在路上》,豆瓣8.0
太有名,这本书。就算没读过这本书,多少也听说过书名。
没听过书名,也知道那么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这句话就出自《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这本书到底有多厉害?
1959年,鲍勃·迪伦只有18岁。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音乐史上的传奇,也不知道自己以音乐人的身份拿下诺贝尔文学奖,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翻烂了《在路上》,后来他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以至于很多年后,他会在全国巡演过程中,专门赶往凯鲁亚克的坟墓前致敬,重读《在路上》。
披头士乐队的名字就来源于《在路上》;乔布斯在《在路上》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
我觉得,《在路上》之所以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最让人着迷的,绝非主人公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身上和生活死磕的勇气。
我们总是想着,存钱,好好工作,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物质财富不是唯一的成功。
《在路上》是我想推荐给每一个人看的书,但老实说,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但是——一旦熬过最初几十页,就会迎来一种极其莫名、摧枯拉朽般的阅读体验,巨大的能量喷薄而出,拉扯着你读下去,直到一口气读完。
分享一些文摘:
1.我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不假思索地上路,因为出发的感觉太好了。世界突然充满了可能性。
2.我只喜欢一类人,他们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刻,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抨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以。
3.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
3.《局外人》,豆瓣9.0
作者加缪不必多说。才二十多岁,就写出了《西西弗神话》和《局外人》,四十多岁就拿到了诺奖,是诺奖史上第二年轻的获奖者。
这是一本很短的经典,才120多页,2个小时绝对能看完。但这又是一部很厚重的经典,关乎全人类的心灵困境。看完这本书之后,你看待周围的社会,看待身边的人,都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公司小职员,一天他收到养老院的电报,得知了妈妈的死讯。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悲痛,而是想到了“我要坐两点的公共汽车,还得向老板请两天假”。葬礼上,他不仅没有哭,还一如既往地喝咖啡,抽烟。
第二天,他就决定出去游泳消遣,碰巧遇到了女友。两人就一起看了电影回到家里。回到公司后,对于上司提出的工作调动和升迁,他也都觉得无所谓;可以说,默尔索的一举一动,都和常理格格不入。
故事的后半段,他因为防卫过当,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在审判中,他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完全不进行辩解,仿佛只是一个看客。然而庭审的现场,大家没有讨论他的罪行,却开始审判他的灵魂。
人们把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第二天就和女友约会这样的事情全都翻出来作为证据,最后,检察官义正辞严地喊道,“我控告这个人,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于是,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前,神父来让他忏悔祷告,默尔索说“我不信上帝”。一个“局外人”的一生到此结束。
看到结局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问:加缪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呢?默尔索难道真的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混蛋吗?答案是否定的,默尔索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就留给大家自己去看吧。
《局外人》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可以保持一种无比清醒的认知。这种清醒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因为你从此以后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真正由心而发,忠于自己的。
就像豆瓣介绍写的,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
分享一些文摘:
1.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2.他这样对我说话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在他看来,我们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被判了死刑。
3.荒诞的反面就是理性,当理性的规范到达一个极端时,世界就被称为荒诞的世界了。面对这种巨大的荒诞压力,有的人奋起抗争,有的人唯唯诺诺,可是最后都是以生命的终结告终。
4.我始终不理解,日子为什么可以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日子过起来如此漫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却又如此紧凑,一天推涌着一天。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只有“昨天”和“明天”这两个词,对我来说还剩下一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