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他以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而他的《活着》在国内正版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300万册,这是一本长期畅销的书。那写下如此巨著的作者余华是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进入写作领域的呢?
渴望自由,弃医从文
前有鲁迅先生为拯救中国人民弃医从文,近有余华同志为了自由弃医从文。当年,余华从学校毕业后,就投身到牙医行业,每天面对着不同的嘴巴和牙齿,觉得无聊至极。闲暇时,看着窗外从文化馆找中不断走出、散漫摇晃在街头的人,觉得他们生活自由又有趣,于是,他决定到文化馆工作。而到文化馆工作只有三条路,会唱歌写曲、会画画和会写作。余华觉得前两样自己都不行,只能去写作。就此,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
向榜样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
余华从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当时他的写作风格深受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影响,注重叙述的细致,去发现和把握那些微妙的变化,他写出了像《星星》这类描写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作品。
但是川端的影响也给余华带来了桎梏,使余华感到自己的灵魂越来越闭塞。1986年,余华读到了卡夫卡,卡夫卡是在写作上的自由主义者让余华看到不一样的写作方式。余华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于是卡夫卡救了余华,把余华从川端康成的桎梏里解放了出来。也让余华成为大家眼中的先锋派作家。
日常积累,注重修改
余华很多人物形象或者情节都是在自己一瞬间感悟或发掘的,他写作会随手记在信封上,担心自己会忘掉。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许三观,就是余华在王府井大街上看到一位老人在大街上痛哭,这个形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几天后,他忽然想到王府井旁边有个卖血点,两者联系起来就有了这部作品。而除了日常积累、挖掘,余华还是一个喜欢修改的作家,用几个月写好一篇作品后,把作品扔到抽屉里,等一周后再拿出来修改。他觉得修改作品是一个自己内省的过程,对以后的写作也很有帮助。
余华曾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所以,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但他的作品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让我们直面现实的残酷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