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馆藏精品展览、故宫博物院藏品集体“出宫”,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集体亮相“飞人寻常百姓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也点燃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这足以说明应以共享的理念对待文物等瑰宝,唱响共享主旋律,更好地让文物倾诉历史的智慧,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滋养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文物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印迹,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抓手。要想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唱响共享主旋律,首先,要拆除门槛、创造机会,让共享理念深人人心。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是时代大势,也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只有以共享理念才能让其蕴含的资源真正“活起来”“活得精彩”“活得长久”。用文物传承传统文化应当顺势而为,用-系列“文物语言”还原历史,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场景氛围。让观众在耳濡目染中感悟古人智慧、了解历史故事,如提供讲解咨询、推动各地区馆际交流、开展馆藏巡展等,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方便民众随时随地查阅、分享和收藏,展现馆藏珍品背后故事的魅力。
其次,要拥抱创新,让共享更深刻、更新颖、更有创意。应主动引进先进技术,打破文化传播中的时空壁垒。让文物不再“高冷”,让藏品更加“亲民”,让更多人在触摸历史中延续文脉,让观众在欣赏文物时不受时空限制,进而激发观众参观热情,更好地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可以采用各种创意App、H5、VR、3D等以直播互动等方式为文物展览、传统文化传播打开新视窗,创造出诸如敦煌壁画元素的3D秀,以及朝珠耳机、故宫文创日历等以传统为骨、以创新为魂、以文化传承为本的事物,达到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有所悟的效果。
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响东方文化品牌。建立健全机制体制,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科学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创精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同时为其注人时尚元素,丰富其内涵,让文物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流行起来,散发出与时俱进的灿烂光芒,滋养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