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上完一堂语文课就好比跟人家吵了一次架一样,回想着自己整个过程说了哪些,人家的反应怎样?觉得自己哪里没处理好,还想再回去重新来一次。所以,每一堂课都是有遗憾的,不可能会有完美的语文课堂。
今天我们学校就开启了语文公开课,5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分别上一节课,其它老师听。从上午包括自己上的课里,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思维,对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的见解,听课就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其他同事好的思维方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得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别人的课堂里也能反应自己的不足,这不正是听课的意义所在吗?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我们对课文有怎样的独特见解,始终要围绕课文的中心意思讲解,始终要根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来完成教学目标,而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这一点真的是自己做的特别不足的地方,以往觉得单元导读对我来说没有用,交流平台只是一个总结。但语文的魅力就在这里。见微知著的本领我固然没有,但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得具备。单元导读就是让我们知道整个单元的整体目标,交流平台是检验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给老师带来了很多好处,我们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也不能像畜养员一样将学生圈养起来,一切听从我的安排。本体性课堂不就是要还原语文课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老师说学生听换成学生说老师听再引导、补充!但自己还远远不够,或许是能力的不足,也许是人格魅力不行,也可能是自己引导方法不对……学生总能沉浸在沉默里,将答案暗藏心底。我尝试过很多方法让学生开口说,可还是无济于事,十来个学生里也就两两个人活跃我的课堂。
以后的我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扎在乡村小学的,也就是说我面对的学生还是十个左右。那将十来个人的课堂气氛提高起来将是我的目标。我该如何去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没有遗憾的语文课是不可能的,但尽量少一些又少一些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