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的日子里

          以清浅之笔,记岁月芬芳。

                                              ——题记   

            11月2日      星期一      晴

      接到北大“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培训通知那一刻,抬眼间,阳光正透过桂花树,洒满我的窗。

      11月1日是培训报到时间,但因为参加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不得已请假。2日早上6点多到达北京西,一路地铁换乘,8点多钟到达学校时,北大博士生导师王余光教授的讲座刚刚开始。


            11月3日      星期二      晴

      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北大培训全部集中在昌平校区——北京之北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安静空阔,建筑古朴,绿植满园。

校园北望

      深秋的北京,阳光明灿,草色犹绿。寒意袭人的微风里,枫叶的飘落优雅而从容,立在草间或躺在草尖上,都像极了星星。

餐厅前面的枫树林

      过枫树林往前,是一条铺满银杏树叶的长道。层层又叠叠的叶子,在晨阳里金子般闪亮。轻轻踩上去,沙沙的声音,像一曲悠悠小令。

      安静的早晨,慢慢地,慢慢地走,会和松柏枝头跳跃的小松鼠邂逅。

铺满银杏叶的大道

           

            11月4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代老师和梁老师带领大家去国家博物馆。国博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对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参观的人排着长长长长的长队,测量体温、出示北京健康码并核对身份证之后,终于进入展厅。国博共有展厅48个,我们从地下展厅——古代中国走起。

      在这里,收藏着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过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收藏着红山文化时期的中华第一龙,仰韶文化时期的龙虎葬;收藏着价值连城的孝端皇后凤冠,乾隆御宝玉玺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记忆,沿着从原始社会到大清王朝的时间轴在眼前平铺开来: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件都在歌咏中华悠远的文明,每一件都在传颂祖先杰出的智慧。

      弯腰久了,就蹲下来看。腿脚麻了,就坐一小会儿。即使这样,下午返校的时候,地下展厅仍没有看完。舍不得离开,又不能不离开,但是离开了,一定想再来啊!

国家博物馆

       

            11月7日      星期六    晴

        培训内容分网络学习、专家讲座和跟岗研修三部分。授课专家中,有几位是来自北大的博士生导师——不论是王余光教授讲《阅读,与经典同行》,常森教授谈《诗经与传统文化》,还是程郁缀教授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举手投足尽是学者的渊博、儒雅、幽默、平和。板书大气磅礴,谈吐旁征博引——此种境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程郁缀教授讲诗歌史

      班主任梁老师说,网课学习平台会在培训结束时关闭。这么珍贵的学习资源,很快就看不到了!但是视频和课件都无法下载,我就趁着安静的夜晚,利用手机上的“屏幕录制”功能,把思维导图教学资料和程郁缀教授的相关教学资源一点一点保存下来。这样随时都可以学习,多好啊!

网络课程

         

            11月10日      星期二      晴

      培训活动中,也有不少来自教学一线的名师。王淑阳老师教学二年级《雷雨》,从字理角度让学生体会“挂”“压”“垂”三字的精妙;杨春梅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潜心研究让课堂焕发蓬勃生机;申静老师在讲述小语大家对备课的认识时,融入了自己多年的思考;张丽娟老师给我们推荐走在教育前沿的公众号……

一线名师课堂

      她们所讲的内容,已在一线工作26年的我极为熟悉,甚至很多认知和策略不谋而合。但是她们通过思考和钻研,把教育现象提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而我,只是零散的教学经验而已。从教学到教研,从现象到本质——恰是我最应努力的方向。

功夫

 

          11月11日      星期三      晴

        在课堂上,这些来自河南各地的50位老师不再是老师,为了同一个梦想,我们相聚在北大,成了同学。

      每天上午,都由一名同学领诵古文名篇,再由另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介绍当天的授课专家,拉开讲座的序曲。代老师说,每天早晨进行古诗文诵读是北大人多年来的优良传统。

今天我主持

      我们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大家既要分工,又得合作。我们开展教学设计的小组互评,我们举行经典诗文诵读的小组比赛……我们在一次次的合作中渐渐熟悉——

      我们的代老师和梁老师,每天都会为同学们备好卷纸、消毒洗手液、一次性水杯……总是那么温和,那么耐心。

      我们的班长张自福老师已经五十开外,每天认真组织签到,精心策划活动……每天的听课,都是坐在最前排。

      我们第一小组组长黄晓娟老师,每天都要过问组员晚睡前的安全情况,反复提醒组员按时完成每一项作业,备好水果等候组员诵读排练……

第一小组成员

      做伴前往北京的刘会娟老师,我们每天一起去餐厅,一起进教室,一起去散步。她小我五岁,但做起事来,就成了细心体贴的小姐姐。

      ……

      每一个人,都热情,都友善。


            11月12日      星期四      晴

      跟岗研修时,代老师和梁老师带领大家先后走进北京市花家地实验小学和昌平城关小学,两所学校分别给我们展示了精读文教学和习作指导教学,并由骨干教师结合本校教学实践开展微型讲座。

      我开心地发现:原来河南和北京的小语课堂,都在扎实推行小组合作学习,都在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前行。城关小学卢海燕老师在微报告中说,自己受大萌子《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启发,让孩子制作图文并茂的“微书”——用微信朋友圈记录自己的难忘瞬间。这是多么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情啊,回去我也要让班里的孩子们做微书,留住童年每一个值得珍藏的时刻。

走进北京小学课堂

            11月14日      星期六      晴   

      看着手心里圆圆的北大校徽,想起小时候,每有飞机从空中飞过,总会和伙伴们追着喊:“飞机飞机带带我,带到北京上大学!”考上北大,是多少中国人心中的梦啊!

      走进北大门,就是北大人——北大用再也平白不过的语言,欢迎莘莘学子。我满怀虔诚而来,转眼又要离开,在来去的匆匆里,北大给了我太多的收获和回忆。

手心里的北大校徽

      14号中午培训才能结束,从北京西到新乡东,再到长垣,天色已晚。本来可以第二天一早再返程,但是当天一定要回家啊——这个周末妞妞正好回家,已经三个星期没见她了。想到这里,心儿悄然长出翅膀,飞到她的身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