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某次和朋友Y聊天,问他和爸妈联系频率如何,他说:一般一礼拜一次电话,每次都像做选择题或是填空题,比如你午饭是去外面还是饭堂吃呢?好吃不好吃?有女朋友没有......此谓之选择题。又如,你吃饭没有?最近天气如何?家里还好吗......此为填空题。我笑笑,我自己和爸妈的对话套路也差不多,对着朋友可以聊很久,可每次和爹妈聊天总是不投机。虽然在外求学回家的日子少,可我发现一规律,每次在家呆超过1礼拜,肯定会因为母女意见不合闹别扭,这些分歧虽然是小事,简单如起床、洗漱、买菜、打扫卫生等,可对彼此的心情造成很大影响啊。
16年圣诞节期间,和朋友W参加一活动,晚上住宾馆,让我很吃惊的是,她每天晚上用1-2小时陪妈妈聊天。她挂完电话,我就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她诧异:我讲着讲着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接着问:你们一般都聊些什么啊?她说:我会跟我妈讲自己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和计划,每一个都展开不就可以聊很久吗?
我恍然大悟,是啊,我缺乏展开细节的能力,每次都直接po结论,搞得像汇报一样,当然无聊,也当然没话说啦。为什么我这么不想说呢?小时候爸妈太忙,交流少,稍微大点,又租房住校什么的,加之小时候比较自卑又内向,就算有机会也不喜欢讲太多话,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再深入思考,我又发现:不对,具像化不是实质,对父母我欠缺的更多是耐心和理解,我学历比他们高,习惯性的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他们,有时甚至觉得他们low。再想,每次争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哦,好像并没达成共识,也没解决问题,更多是漫无目的的自动防御,彼此宣泄情绪。 继续深入,既然没有好处,为啥我还干这个事?我吃饱撑着啊。想到这,我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进和爸妈的联系。
微习惯1:每两天聊够10分钟,往细里讲
赶上招聘季,老爸老妈时不时会关心我,经常打电话、发语音,我们的互动也多了起来,所以完全不需要我攒够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刚开始不知道聊啥,顺利也好,挫败也罢,就那么几个字,可以聊多久呢?不过,还是要跟着计划走,硬是硬着头皮聊够10分钟,聊完工作扯其他呗。渐渐的,我发现和父母聊天没那么别扭了,到后来,我又尝试跟他们讲一些新知和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们似乎很感兴趣。昨儿回到家,看到摆在桌上的白兰地,我突然跟老爸说:要不要我来给你讲讲白兰地的故事?他特别开心的说:来,给老爸普及一下知识。
微习惯2:用陈述事实取代评判
以前我会经常用"老妈你就是偏心"、"我都已经勤快到这份上了,你难道没看到吗"等表达方式。某天我录了一遍放给自己听,听到时心想:cow,如果我女儿用这样的语气跟我讲,不生气才怪。嗯,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己所不欲而施于人"。再深入分析,听者为什么会不开心,因为前者是一种评判,后者是一个反问句,只是为了加强提问者不满的语气罢了。举个今天的例子,家里的传统是用猪油炒菜,而我知道动物油对心脑血管不好,如果往常我会这么讲:用什么猪油,以后用花生油好了,对心脑血管不好。但我今天是这么说的:老妈,猪油的饱和脂肪比较多,而饱和脂肪对心脑血管是没有好处的哦,比如,容易造成动脉粥样化、心梗等,所以呢,你以后掺点花生油可以吗?老妈笑着点点头。
微习惯3:多点欣赏与赞美
我和老妈某种程度上都是要强的人,加之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以前谁都不会在谁面前讲好话 ,我们很少主动表扬对方,所以有时造成一些误会误解甚至冷战。不过我决定改变一下。比如今天中午我下厨,她觉得菜炒淡了,就说:这个菜炒得太淡了不好吃,要批评。我有点纳闷,但决心表达自己的诉求,伸出橄榄枝,于是我说:是的老妈,我做得确实淡了些,这可能是在广州呆久了的缘故,广州的饭菜比较清淡。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为我好,让我下次多加点盐,满足大家的胃口,但是呢你这么说我就有点不开心了,因为我这顿饭忙活这么久,没功劳也有苦劳,虽然做得不好,但我想要你的一点鼓励,比如如果你这么讲"漫华,这个菜炒得不错,炒得很熟,不过呢,家里吃得比较咸,如果你下次放多一点盐,会更好吃,老妈相信你",那我会很开心,并且下次会改进,毕竟我的智商还不至于那么低嘛。你看,这样你的心愿不是可以达到,而我也会很开心嘛,大家都开心,何乐不为叻。老妈说:好,下次试试,然后笑呵呵地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