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老师说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可不是么,产品就和空气一样,充斥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产品能力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赖以生存的能力。广义来说,产品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万事万物皆为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且不说作为产品经理去实实在在地负责一款商业产品,每个人自身首当其冲就是一个最重要的产品。如何通过产品能力来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需要的底层能力。
产品能力是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的能力。我认为,产品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建立认知框架、整合知识体系、构建技能树。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从世界进行输入,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导致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框架。有的是没有章法的,凭直觉判断;有的是成体系的,有自己的方法论。认知框架是我们人生阅历的在外界的映射,是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所受的教育、培训和专业知识的集合则构成了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它为我们的认知框架提供依据。当具体到某项工作的方法,则属于技能树的范畴,比如如何进行产品规划、如何做竞品分析。
产品能力便是教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成熟体系的认知框架,整合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属于自己的技能树。那么,如何从产品能力角度提升自己呢?首先,我们需要从产品思维来分析一下人这个产品。人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层和存在层;分别对应产品的五个层次: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感知层指的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就像产品的界面一样的,是向外界直接的展现。比如一个人的穿着是格子衬衫牛仔裤,还是西装革履大油头。我把个人性格也归于这一层,因为通过简单的接触我们也可以大致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感知层是很容易改变的,也是容易伪装的。从感知层看人并不是很靠谱,正所谓人不可貌相。
角色层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定位,是一个集体属性。当扮演一个角色久了,就会多多少少染上一些共有的特征,也可称之为职业病。比如教师说话总是带着教导的口气,医生总是习惯性注意别人身体哪里不对劲。我们对于周边人的接触大多只抵达这一层次,我们对身边同事的印象更多是他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她是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之类。感知层和角色层更多的是人在外面世界的映射,到了资源层之后才开始接触到一个人的内在。
资源层代表了一个人在在这个世界的积累,包括财富资源、人脉资源和精神资源。在这个层次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这个时间点的人,同时也是之前所有的社会积累和人生阅历的反映。资源层是观察一个人外在和内心的一个过渡带。这些资源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到达一个怎样的高度。就像产品设计中的导航栏一样,通过这个导航可以进入到不同的模块中。
能力层对应产品的范围层。范围层是指产品该包含哪些功能,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辅助功能,哪些功能是需要排除在外的。在这一层次上,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自省,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未来自己需要拓展哪些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对自己能力不了解,以己之短度他人之长,那也只能是瞎费功夫。
存在层是指一个人的内核,是核心推动力,是动力的源泉所在。这更像一个哲学问题,需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唐僧对答案很明确,他是取经的和尚,从东土大唐来,到西天圣地去。所以唐僧意志坚定,从不迷茫。然而我们更像是唐僧路上遇到的妖怪,只知道唐僧肉好吃,吃了能长生不老。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们并答不上来,只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罢了。
从产品思维来提升自我需要自内而外进行。首先,需要找到自我的内核,在战略层面上确定自我的定位。我们需要找到能让自己刷存在感的方向和方式。知道怎样的事能够让我们感到满足,感到满满的存在感。找到了核心驱动力,就可以主动去拓展自我的能力边界和社会资源。存在层是构建我们的认知框架,包括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层是我们知识体系的展现,基于现有的知识体系,能做什么事,什么事还不能做。资源层则是对应技能树,是具体实施的技术和工具。综合来说就是找到内核,建立认知框架,然后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树。当这些都得到不断地充实后,自然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优秀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