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一种生活。有些书,读过之后在心底荡不起一丝涟漪,而有些书,读过一遍还想再读,每次都能在心底掀起阵阵波澜。《月亮与六便士》就属于后者。半年前,无意间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见这本书,于是借回来读了一次,读完印象就很深刻。最近重读了一遍,是在kindle 上的电子书。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作者是英国戏剧家、小说家毛姆。
故事讲述了伦敦一个四十岁的证券经纪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生活优渥、家庭美满,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放弃了所有这一切,只身跑到了巴黎追寻自小就隐秘于心的绘画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饱尝生活的贫苦和疾病的煎熬,最后他流浪到大洋深处的塔希提岛,在那里画出了许多惊世之作。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风病,临终前他吩咐当时的妻子烧毁所有画作,因为他认为“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关于作画,斯特里克兰说:“我想画画……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绘画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
即便是追寻理想,一般人最终也是想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世俗的认可,但是斯特里克兰却完全不这么想。他是真正地视之如敝履,他完全不在乎。
斯特里克兰无疑是一个天才,他对于艺术有着极高的造诣。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极度的冷漠、自私和残酷。为了追寻理想,他抛妻弃子,丝毫不觉内疚。他粗暴、孤僻,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人人唾弃的怪人。即便这样,你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执着与追求理想的勇敢。
“他生活在喧嚣的巴黎,却比底比斯沙漠中的隐士还要孤寂。他只愿其他人别来打搅他,此外更无所求。他苦心孤诣、专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它,他不但甘愿牺牲自己,也不惮牺牲他人。他有着世俗不能理解的理想。斯特里克兰固然可憎,但我仍然认为他伟大。”毛姆写道。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硬币,代表庸常的现实,而月亮则代表崇高的理想。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金庸说过:“人这一辈子就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希望余生能够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勇敢地找寻自己,不管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也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
摘录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语句: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为什么你认为美——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一个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欲望的污浊给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