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诺贝尔奖陆续公布,其中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一提诺贝尔文学奖,就不能不提村上大叔。村上大叔作为日本文坛的扛鼎人物,却是诺奖陪跑的钉子户,陪跑近20年,每年都要被拎出来寒碜一遍,心理阴影面积已无法计算。
抛开村上春树的运气不谈,日本这个国家在对诺奖的支持上,的确是不遗余力。21世纪初,日本就提出了宏伟的诺奖计划——把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作为奋斗目标。一听计划,感觉挺扯,但本世纪过去了17年,而日本这个神奇的国家,居然正在朝着这一目标不断靠近——已经有17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时间未曾过半,目标已然过半,不得不佩服日本高超的目标管理能力。子曾曰过:谋定而后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吃瓜群众最关切的,日本特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制定目标的三要素——空间、时间和奖惩
1、空间——可量化目标。日本说了,在50年里,要拿到30个诺贝奖,这30个具体的数字就是空间数量,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如果日本只说要拿几十个,含含糊糊那就很扯了。
2、时间——明确的截止时间。日本诺奖目标的50年,就是一个明确的截止时间。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都是耍流氓。
3、奖惩——目标承诺化。凡是没有被承诺的目标,都是假目标。什么是承诺化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我完成了,会有什么奖励。如果完不成,会有什么惩罚。
在制定目标时,奖惩都是必须要有的。没有奖惩的目标,等于没有承诺,一出发就是注定后劲不足。比如日本首相说,如果50年完不成30个就切腹自杀,这就是目标承诺化,当然至于哪个首相要切腹,就不是很清楚了。
任何目标的制定,都要满足空间、时间和奖惩的三层属性。也只有如此,该目标才算合理,合格,合适——能落地!
二、警惕目标达成的代差效应
1、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这两句话是针对目标达成代差的最好诠释。
2、日本在空间目标上,把诺奖定为30个,那50年后可能会完成20个。而如果日本把目标定为20个,可能最终可能只完成10个。这就是空间上代差效应
3、日本在时间目标上,预计50年能完成的30个诺奖的目标,可能最终需要70年。而预计70年能完成的,可能最终需要90年。这就是时间上的代差效应。
4、所以骚年们一定要注意,无论是国家目标还是个人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无论是空间目标还是时间目标,要至少超出原计划的30%才可以有才可能完成。
5、警惕目标达成的代差!警惕目标达成的代差!警惕目标达成的代差!重要的话说三遍!
三、目标达成的循序渐进【警惕平均主义】
1、打破目标达成的平均主义是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日本制定了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于是我们会下意识的拍脑袋,那就是一年半要完成1个嘛。这就是典型的平均主义,是惯性思维,不可取。
2、日本在2016年就已经完成17个的目标了,也就是用时间上的三分之一,完成了空间上的近二分之一强。所以基于代差效应,我们在目标达成上必须打破平均主义,要采用登门槛策略,逐步提高。
3、其实我们普通人在达成目标时,倒不必学习日本一开始就发足狂奔,人家日本那是在20世纪做了长期积累。我们可以反着来,比如我打算要在50周里看30本书,怎么做?
4、一开始看书,我还没有进入状态呢——不习惯!不适应!不熟悉!不自信!满腹狐疑!一旦目标过高就会产生目的性恐惧,反而挫伤积极性。因此一开始目标一定要小,比如我3周只求看完1本书。毕竟万事开头难嘛,小目标,达成起来容易,就可以激发信心。
5、在用3周看完第1本书的目标已经达成的基础上,第2本书的目标再提升一个档次,比如只要两周看完。有了第1本书的目标做铺垫,看第2本书时,即便目标提升了一个档次,我们信心也会相应提升一个档次。
6、等进入状态或找到方法后后,就可以把目标进步提升到一个星期看一本书,甚至按天为单位来计算鸟。
话说回来了,科学化的目标管理只是日本赢得诺奖“井喷”的一个小小方面,毕竟人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在国策制定上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扶持,如今的收割也只是春种之后的秋收而已。而中国真正在科技上加大投入不过十几年,依然出现了如屠呦呦这般诺奖大家,可以预见,在诺奖的领奖台上,日本的今天,也是未来中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