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午。
女儿,三年级,正在绘制年画。
我和太太在院子里打扫卫生,女儿时不时跑过来看看,“检查”我们的工作进展。她是典型的好奇宝宝。
等我们做完卫生,回到屋里,看她的成果时,她几乎原地没动,只是粗粗画了一个龙头。当时,“怎么画得这么慢?!”已经到了我的嘴边。现在的修为,真的帮助了我,让我可以在那句话脱口而出之前,觉察到问题所在。
我之前多次在类似场景说过类似的话,结果大概率是引发对抗,导致女儿正在做的事进展更慢。我想起了一位老师的话,“我们要强化我们希望发生的行为”。于是,我把那句话改成了“我女儿画得真快!”虽然很违心,但是,我突破了又一层窗户纸。
后来,又有几次机会,我用同样的语言给女儿反馈。最终,晚上9点左右,女儿完成了这幅作品。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即使没有批评她。因为,即使不批评她,肯定也是一直催她。催她,其实,就是批评她。
我非常开心,在女儿身上成功运用了一次,期望理论,即皮革马利翁效应。孩子最终会活成父母嘴里的样子。
还有一点感悟,负能量无法推进问题的解决。只有正能量,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
什么是负能量?就是,批评、指责、抱怨、嫌弃等等让人不开心,让人状态下降的信号。
什么是正能量?就是,无条件地信任、支持的信号。家长面对孩子,尤其要散发正能量的信号。
我感到“违心”,说明还是不能接受,女儿在有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做任务的效率表现。如果换成别的小朋友或者换成小时候的自己,情况又会如何呢?大概率,其表现,还不如我女儿。这里又引发了3点思考。
1.换位思考,很难。
因为非本能、反人性,是一种需要后天训练,才能习得的能力。
2.无条件接纳,很难。
因为,真正考验这件事的场景是,对方表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人们的本能反应是失望、不满、不接纳。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无条件接纳,需要把自己的期望降到最低。自己的期望,是什么?自己的期望,就是我的化身,就是我执。
所以,真正做到无条件接纳,需要无我。
3.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次一次地捅破窗户纸的过程。但是,每一层窗户纸在被捅破之前,都仿佛是钢筋混凝土一样坚固。其实,它们都是纸老虎,捅破了,就捅破了,然后,发现,也没什么。所以,保持思维的开放,保持一股“二杆子”的虎劲,其实很不错,让人可以发现机会、勇敢尝试,由此建立新的认知,进入新的层次。
希望看到此文的有缘人,有启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