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世间的所有人打回原形,重新来过,过些年后,曾经贫穷的人,会不会成为富有的人?这是个很扎心的问题,会成为富有的人吗?在电影《一九四二》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张国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说了一句话:“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不出十年,大爷我还是你们的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大家都逃荒了,都是穷人了,兜里都没钱,都一样了;只有地主有信心重新变成财主,还是大家的东家,其他人呢,没有人会想一下:凭什么!张国立说了:他这个地主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还加了个期限“不出十年”;真想问问他,你凭什么这么有把握,也想问问自己,为什么咱就不行?“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他的地主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主逃荒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下顿饭怎么办?不是变成穷人之后,该怎么活?而是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不出十年,重新致富,再变回财主。我们试着想想,那些曾经的穷人会怎么想?就这么一个窝头,省着点吃?还是地主家的地不能种了,怎么活啊?或者听到地主说,他变成财主,再回到以前?会不会有一个人能这么想:你能变回财主,我也要成为财主!估计不会,因为根本不敢那么想,穷人就要有穷人的觉悟:继续当穷人,怎敢奢望当地主。
地主和佃农都有了预期,地主继续当财主,佃农继续当佃农,没有意外发生。这就是惯性思维,阶级固化思维。地主习惯了富有,佃农习惯了贫穷;地主拥有致富思维,坚信自己只能是财主;穷人只有贫穷思维,只能是穷人。有人说了:即使穷人想变得有钱,也不知道方法,所以只能维持现状,不维持现状可能会饿死。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呢?
以前的穷人找不到方法。我们呢?也是因为没有方法吗?其实方法多的是,都在那里摆着,唾手可得;那么为什么还是无法成就自己,因为很难。即使有时间最好的方法,也无法实施,原因就在于人很难改变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惯。贫穷人的家庭,往上数,不知已经穷了多少代了,至于未来,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没有多大的改变,似乎是个死局。
代代穷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就是传承,贫穷是可以传承的。比如节俭,不算富裕的家庭,节俭是美德,代代相传。现在却被颠覆了:节俭是“穷人思维”。难道节俭不对,节俭真的是导致我们贫穷的原因之一?不穷,怎么会想着节俭,量入而出不对吗?节俭没有错,节俭仍旧是美德。但是一味的节俭,改变不来任何问题,还是会穷,无法致富;穷人的节俭是思维的节俭,行为的节俭;在花钱方面,穷人是很大方的,大家应该有同感;大方不是因为有钱,而是要面子,攀比心理;富人花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是为了面子,更不会攀比,因为富人觉得面子不值钱,攀比没必要。
相对于节俭,浪费才是穷人更要考虑的问题。思维的节俭、行为的节俭导致穷人有大量的时间,浪费时间是穷人的常态,因为有时间,所以时间不值钱;富人没时间,就花钱买时间,买穷人的时间;这才是贫穷的问题所在。缺钱的有时间,有钱的没时间,这背后的逻辑一清二楚。缺钱拿时间换钱,有钱拿钱换时间,到底是钱重要,还是时间重要,不必说了吧。
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要给节俭冠以“贫穷思维”的帽子,目的何在?穷就要开源节流,什么“钱,越花越有”、“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到底居心何在。看似有道理的言论,其实是以偏概全的忽悠。广大的贫苦大众要牢记:穷的时候就要“节俭”,更要“开源”,只有攒够本金,人生才有希望。
对于节俭,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不要节俭自己的思维,不要节俭自己的行为,只有大胆地去想,努力地行动,哪怕浪费了你失败的思维时间,浪费了你失败的行动时间,也要找到致富背后的逻辑,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