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戌年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一天,先辗转桂林,后抵达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我们从宁波诺丁汉大学,来到了支教的佰二村皮林小学,一所由约10位教职员工,近200名小学生组成的学校,学生90%以上都姓石。我们一路乘坐的交通工具,乘飞机,坐高铁,最后搭乘越野车,从一个角度度量了大山深处与外界的差距。在最后一段临近村子的土路上,我对来自英国的外教P.K.说,Thisis another side of China, bumping and backward.偏远闭塞的乡村,在时代奋涌的洪流中颠簸前进。
自2009年母亲去世之后,我已近十年没有回贵州黔东南老家。妹、弟都已在外成家,故土于我,只留下了两座父母的坟头和早年艰苦岁月的回忆,成为我最深沉的乡愁、最长久的牵绊。生于斯,长于斯,人生发轫之初的全部命运设定,而今想来,除了悲悯,还是悲悯,悲母惜父,悯少年,怜悯那个奔跑于田塍上,在细雨中呼喊的少年,那个在煤堆里爬得浑身漆黑,只为帮母亲捡拾烧灶火煤块的少年,那个赶着高自己一大截马车,走过几度春秋,走进高中课堂的少年。
故土难离,是故土承载了最重的苦难,也孕育了最坚韧的精神。君子务本,最大的本是孝,由亲推之,是要对故乡竭尽力所能及的助益。所以在看到宁诺“传球计划”支教湘黔的消息,我毅然在第一时间报名参与,虽然现在毕业论文的撰写正进入关键阶段。
我们在镇上的小旅店住宿了一晚,与我同住的日出集团董事陈总说,这应该是住过的条件最简朴的。第二天早上6点多,我们即起床,在农贸市场采购了十几个人大约一周的食材后,便往学校赶。上午10点左右,终于到达皮林小学。天气阴沉,太阳似乎隐藏在厚厚的云层之后,不过最终还是没有照射出艳阳来,时不时山风吹过,贵州山区的阴湿寒冷,让我都觉得比气温相差无几的宁波,这里实在有点冷。不过学校水泥操场上三五成群,嬉戏打闹的小学生的活泼与朝气,小学校长和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迎接,让我们无暇去感受湿冷,更多的是融融的暖意。
上午11点,学校召开了全校大会,一是向这学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优秀图书管理员进行表彰,二是欢迎我们宁波支教团的到来。得到各种表彰的小学生们,有的兴奋得做出各种鬼脸,有的把奖章和奖品洋洋得意的高高举在胸前,还有一位叫石啦啦的小朋友,得到了三项奖励,可能都不好意思了,便把奖章的正面有意遮挡起来。
下午,支教团队的志愿者老师们,顾不得舟车劳顿,便开始给同学们上起课来,英语课,实验课,音乐课,还有体育课,志愿者们带来新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同学们兴奋不已,教室里、操场上,欢笑声不断。学生们高涨的热情,也给志愿者老师们极大鼓舞。
下午4点半,我开始和日出集团的几位志愿者张罗晚饭。劈柴,烧火,煮饭,炒菜,虽然不会摄影和写paper的命理师不是好厨师,可是第一次掌勺十几人的大锅饭,我还是心里没啥底,只能摸索着先凑合做一顿,下一顿就有经验了。还好饭碗没有搞砸,我作为贵州人用贵州菜,招待远道而来的志愿者老师。饭毕,我们围坐火盆,边烤着火,边烤着土豆,相谈甚欢。大家聊着聊着,就说要是碳火上面有烤肉多好,我说,可以有啊,晚餐的肉切多了,还有一些。于是,我去取肉,小土姐姐拿辣椒粉调料,有去买瓜子和啤酒的,几句玩笑话,最终演变成一场不期而遇的美味烧烤。Wendy老师说,这种感觉真好,原来幸福这么简单。我应和,是呀,在大山深处,在寒冷的夜晚,烤着碳火,吃着烤肉,这就是幸福啊!我给大家介绍,我们买的是本地的黑猪肉,一般农民自己养的猪,虽然可能也喂饲料,不过可能还是以喂蔬菜和粮食为主,这样喂养的猪,肉质更加鲜嫩,纯饲料喂养的猪肉根本没法比。
大伙在红彤彤的碳火周围,吃着烤土豆,烤猪肉,喝着啤酒,支教志愿者们体验着这典型的贵州大山里的冬夜烤火日常,又品味着别具风味的烧烤。多年以后,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在贵州大山里支教的这个隆冬夜晚吧。碳火跳动的火苗,也把我最近关于这次支教思考的思绪带动起来。这次支教活动,是由宁诺的大二学生组织发起的“传球计划”活动。从体育角度切入乡村支教的公益事业,是一个很有创意,也很有价值的一个事情。大多数的支教活动,可能还是以一般知识传授为主,这种支教形式当然也还是很有价值和意义。不过,支教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将可能更有利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我们接触皮林小学的实际情况,我们粗浅了解到,乡村小学的正规教学,只能勉强满足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对于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教育,有很大欠缺,师资不足,设施欠缺等等。“传球计划”就是以为支教的每一所小学捐建一座小型足球场为核心,开展相关的体育和文化方面的支教活动,而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其中,比如此次捐建皮林小学足球场的日出集团就派出了6名中高管组成的志愿团队,深度参与进来。
毛润之同学在《心之力》中高呼“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教育对于一国一民,包括一家一人的兴盛强大,兴旺发达,怎么说都不为过。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二战之后的迅速崛起,其对基础国民教育的极端重视,功莫大焉。2018年习总书记在第一次以“全国教育大会”的名义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出了新的重要阐释。
任正非在1月17日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同样大声疾呼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社会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进步来源于教育和科学的进步”,“国家首先要重视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教育是最严谨的国防”。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乡村教师代言人”的马云马老师,就更不用说,现在更是身体力行,阿里巴巴不干了,要投身教育事业。
游学英国期间,我有个想法,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已基本上赶上,甚至部分超过英国城市了,但是中国的乡村,至少还落后30到50年,与日本的乡村比,可能差距更大。乡村的振兴,关键在于人的奋发,在于人的素质。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十九大把当前阶段的社会核心矛盾定义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精准的。中国社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间,民众的大多数在农村,广大农村才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基本盘。所以,扶贫的攻坚克难,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扩大内需,城镇化,乡村振兴,转型升级,无不与农村密切相连。扶贫,当扶智和扶志,单纯的扶质——物质扶贫,已不可行,一定要在物质基础上帮扶农民智慧的开化和志气的树立,而这,源于教育的先导。我们现在的教育,也从重智育,逐渐上升到强调德育、美育和体育的综合平衡发展,甚至包括在劳动中获得的教育。劳动教育,也是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强调的一个内容“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这番论述实在深有所指,劳动培养人的责任感、勤劳品质、坚韧精神、务实厚道,这些是前面很多代年轻人普遍稀缺的精神品质。
国之大计,在树人。人生大事,在于把自己塑造“成人”,一个更高尚、纯粹、更有利于他人的人。支教,既是在教导小学生,也是在教育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