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泛指长满绿色植物的山。你看那青山,亘古常在、巍峨挺拔、峰峦叠嶂、绵延不断、郁郁葱葱、瀑布奔泻、碧水环绕、倒影翩翩,充满了永恒、力量、壮美与希望。山之巍峨、水之浩渺,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视觉印象和丰富的想像空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古往今来,有智慧、有爱心的人莫不喜欢山水、以山水喻道明志。青山绿水尤以成为古今文人雅士之最爱。他们畅游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诉之于笔下,写出了无数歌咏山水的诗词名篇。在中华诗词中,青山有着独特的文学意象,渗透着大自然的灵性,蕴含着深厚的生活哲理,寄托了殷殷人间深情。
这里,我们先从七首中华山岳诗文所展现的高远格局和恢宏气度说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创作的四言长诗《步出夏门行》之第一章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秋风吹来,草木摇动。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第一章被后人称之为《观沧海》。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曹操奇袭鸟桓取得胜利,在班师回朝途中,登上碣石山,远观沧海,不禁感慨万千,即兴写了这首诗。全诗景象壮丽,以景托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怀。
此诗开篇即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下面的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人生感悟:雄浑壮丽的景观,总是摄人心魄、令人热爱的;而没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再雄浑壮丽的景观也是难以领略的。这让我想起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中那句震撼人心的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代“诗圣”杜甫最著名的五言律诗莫过于如下这首《望岳》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你的峰巅,高高站立,俯首一览,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人生感悟:我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巍峨雄伟外,更多的是被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远格局和博大胸怀所感染和激励。这既是盛唐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后人留下深刻的人生启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凡事,站位高了,眼界开阔了,胸怀格局也就大了,也就不会再拘泥于小事小利小人之中而无法自拔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们儿时最早背诵的唐诗之一,就是如下这首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诗人在受到大自然震撼之后,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登高放眼,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人生感悟:无论是欣赏远处的壮丽景观,还是提高思想认识、致力学业和拓展事业,抑或是老年养生,都需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探索精神和宽广眼界。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七言绝句《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里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就站在最高层。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首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性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实则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人生感悟:诗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或困难所遮蔽,应该着眼大局和放眼长远。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清末政治家、诗人林则徐作有一首七言律诗《出老》: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
大海的尽头以天空作为其岸,攀登至山的峰巅我就是最高峰。
就像太阳从东山升起能够再次闪耀,大鹏展翅却因天空太低而遗憾。
传说,有一回,老师带学童们游鼓山,爬上鼓山顶峰时,一派天风海涛,令学童们兴奋不已。老师以“海”为题,出一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让学童们对下联。没多久,有位学童首先对出下联:“山登绝顶我为峰”。他就是林则徐。后来形成上述七言律诗《出老》。出老:旧时官吏致仕时的用语。此诗抒发了林则徐志存高远、壮志凌云的豪情。首句“海到尽头天作岸”,以海的尽头为天际为背景,展现出广袤无垠的空间感,暗示着人类努力追求的极限。次句“山登绝顶我为峰”则是表达诗人登上巅峰的决心和自信,流露出豪放不羁的胸怀。接下来两句“如日东山能再起,大鹏展翅恨天低”,诗人以太阳初升和东山大鹏的意象来比喻自己,表达了重生之后的决心和对未来的渴望。这里的大鹏形象既是诗人自己的象征,也是对中华民族腾飞的象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不甘,期盼有机会再次崛起,大展鸿图。
人生感悟:名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启示我们:人生在成长和创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自信。伟人毛泽东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描写爱情的诗词中.有不少传世名篇。而如下这首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却与众不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此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云蒸霞蔚,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人生感悟:诗中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被后人用来比喻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外,还被浓缩为成语“曾经沧海”,用来比喻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由于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就把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了。人只有曾经沧海、饱经沧桑、顺逆皆处,遍尝酸甜苦辣咸人生百味,才能克服孤陋寡闻,开阔眼界,见多识广,丰富社会阅历。故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董其昌《画决》)当作一种生活追求,因为这两者能增长知识和能力,使人开阔眼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实践就是把知识化为力量的关键。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黄山写下了七言古诗《漫游黄山仙境》,其中有一名句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去过五岳之后,其他的山不过如此,无需再看;而看过黄山之后,发现五岳也不过如此了。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黄山:在安徽省南部。风景秀丽。其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说五岳包涵了天下山河的特性,看过五岳就相当于看过天下所有的山。而黄山兼具五岳的特性。一座山就包涵了天下的山。由此来说明黄山景观的美丽和独特。
人生感悟: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状态,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游山逛水,放松身心,陶冶情趣,无疑是养生的基本途径之一。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游山逛水,因体力精力、经济条件达不到,不易似年轻人那般忙着到处去“网红地”打卡,也不适应跟旅游团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中间逛商场”的传统疲劳旅游方式。笔者觉得,老年人应秉持“近看小景,远看大(名)景”的原则,首先要经常游赏生活所在地城镇区域的山水人文景观。经常旅游的人会有一种感受,外地的一般山水景观大同小异,看得多了时间长了也就混淆不清了。甚至感觉还不如本地景观。故旅游易由近及远,不易舍近求远。同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每年选择一到两处远在外地甚至国外的著名自然人文景观(即大(名)景)游览。如此即可收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集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