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万物的根源。有了道才有了后来的种种。那么,对于前几天无意间看到的思维导图来说,它是否也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如果有了一个特定的思维主题,那能不能延伸出与之相关的分枝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不得不解决思维导图到底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通过查阅我知道了思维导图最早是由英国东尼.博赞提出来的,他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图表,能够还原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可以对大脑内部进程进行外部呈现。
思维导图有什么特点呢?
1、中心主题是用来记录主要内容。
2、分支主题依附于中心主题并向四周延伸发散。
3、分支是由一个图像或词语,与线条连接,共同构成一幅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优点
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
那么,思维导图能不能用在学科领域,答案是肯定的。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例如阅读分析、听课记录或者写作呢?关于记笔记,我们大部分同学是恨不得一字不落的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没有逻辑条理的记完笔记后,我们只记下了老师说的话,却不能同时思考老师讲的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那些不愿记笔记的同学就更别说了,一节课过得懵懵懂懂,而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既能快速解决笔记问题,又能在记录关键词的同时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
例如:在阅读分析时,我们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我们理顺文章的思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是:
1、先告诉学生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意义。
2、再告诉他们思维导图是怎样一步步的导出分枝的。或者说是以什么为中心向外扩散的?
3、最后,让孩子们实践练习。
以部编版六下语文《北京的春节》为例:首先把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好处是层次清晰,结构分明,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来理解文章,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绘制出思维导图呢?然后我们就以分析《北京的春节》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文章,来绘制思维导图:北京的春节一共14自然段。虽然课文儿有点儿长,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的春节》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年前准备。第二春节高潮、第三春节结束。年前准备主要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年货,过小年大扫除,预备吃食。而春节的高潮是除夕、初一和元宵节。除夕主要是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初一主要是男人们出门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以及逛庙会。元宵节要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春节的结束是以正月十九学生们回去上学,大人们做常做的事情,人们都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残灯末庙为春节结束。通过对于文章的分析那么思维导图就很容易出来啦。
首先,《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北京的春节》,根据中心主体延伸出二级分支即文章主要讲了:年前准备、春节高潮和春节结束,这三个分枝是并列的,所以,他们并列为二级主体。
那么在年前准备方面,北京人为他们的春节都做了些什么事儿呢?由此延伸出在年这段时间即: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段这时间内,北京人所做的活动是熬腊八蒜、买年货、过小年、大扫除,预备吃食。
春节高潮又是怎样来具体描述的那?通过分析课本我们知道春节的高潮分为三个时间点,由此春节高潮可以延伸出这三个时间点即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在除夕这一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出门拜年,女人们在家待客,小孩子们要逛庙会;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要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最后,春节的结束又是怎样描述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春节的结束是以正月十九为时间点儿来结束的,过了正月十九,学生们要上学,大人们要做事,人们都投入到新的生活中。那么,由春节的结束,我们就可以延伸为延伸出下一个分枝,即时间:正月十九,活动: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再次提醒,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思考三方面的问题即: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文章是怎样来写这个几方面的内容的?如果能回答这三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是可以很快、很成功的绘制出来的。对于其他文章的思维导图,我们也可以举手举一返三、信手拈来的。
我们知道读是为了服务于写,那么思维导图是否可以辅助孩子们写作呢?答案当然也是肯定的了。在写作前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思考:文章要写什么主题?将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或者是哪一件事情来写的?文章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儿的?经过思考使写作成为“看图说话”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不仅能帮助同学们积极唤起与写作主题相关的事件,还能使他们的文章层次分清、条理更为清晰。比如说以六下习作三:写生活体验为例。在写这类文章时,我们首先选择一种印象最深刻的感受,然后回忆事情发生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写的时候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变化真实自然的表现出来。比如说以:那次《我真的很惭愧》为例,我们要抓住惭愧这个能够表达自己感受的词语,然后回忆是什么事儿让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怕冷而向老师撒谎说自己肚子疼,成功的逃脱做操这件事,当时暗自窃喜,但看到同学们迎着大风,整齐划一的做操让我心里有点儿不自在),我为什么感到惭愧?(做完操后,同学们的关心让我心虚,课间看他们玩的那么高兴,我也想玩儿,但是因说过自己肚子疼这个谎言不得不圆谎。,只能坐在座位上埋头休息。上课时因一时忘了自己“生病”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赞许的目光让我心生内疚和自责),然后再通过完善开头和结尾,那么一篇好的文章就这样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