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逛早市,见到许多桑葚,黑紫色,颗粒肥硕,看着就好吃。价格也不贵,10元一份,15元两斤。
我特别喜欢桑葚,每次见到都想买,它是季节性水果,因为新鲜的不易保存,一年也就四五月吃,过了就没了。买一份吧,今年还没吃过呢。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捣汁饮,解中酒毒、利水气、消肿、滋阴补血,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头晕目暗、耳鸣失眠、须发早白等。” 桑葚也有生津润燥、乌发明目、生津润肠、养颜美容的功效,有一定的美容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桑椹能够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
桑葚有黑桑,白桑和红桑三种,黑桑的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高于红桑或白桑,抗氧化化合物含量也高于红桑。(引自百度百科)
或许因其营养价值高,现在市场上卖的都是黑桑。
小时候,我老家有许多人家养蚕,所以,桑树比较普遍。桑树好养活,一片片土地种得密密集集,不需要长太高,两米左右,伸手就能摘到桑叶。树虽不高,但也会结果的,在大片的叶子根部,一颗颗桑树果子从绿变红,再变得发紫。
老家种的都是红桑,主要是为了长叶子,桑树果子并不大,口感也远不及现在卖的黑桑。但在30多年前,食物还十分匮乏的年代,有酸酸甜甜的果子吃,已经觉得十分美味了。而且那时桑叶是蚕宝宝的粮食,对于蚕农来说,这都是收成,为了以防桑叶被偷,一般是防着外人进入采摘桑果的,即便最终大多也是熟透落地,浪费掉。
有一次采桑葚的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个周末,当时快要小升初了,我妈把我送到数学老师家去补课,班里还有几个同学一起,早晨8点开始,11点半下课。老师家的钟放在客厅的贡桌上,不知道哪位同学无意中发现那个钟表面的镜面碎了,直接可以触碰到里面的时针。
然后,那一天,有同学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偷偷把时针往前拨了一格。10点45的时候,老师一转身,发现竟然快12点了,赶紧叫我们放学回家,一边还叨叨,“今天怎么过得这么快,这都12点了,还没做饭呢。”我们一边偷笑一边收拾书本,没有人说破。
提前放学,我们也不愿回家,便决定一起去老师家后面的桑树地里采果子去。那时很多果子刚红,摘到一颗红得发紫的,都无比欢喜。
这种树上的果子,颗粒都比较小,绿色的是刚长大,又硬又脆,不酸也不甜,没啥味道,红的那是开始慢慢成熟的,也还是硬的,但很酸,只有又紫又软的,才是真正熟透,放进嘴里甜咪咪的。
偷来的一个小时,并不长,我们摘了一会儿,便各自回家去,但那时与同学一起干了坏事,又一起去别人地里偷摘桑树果子的情景,铭记至今。
后来,离开了家,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了,在桑果成熟的季节,我不一定刚好在老家。
前两年,偶然发现老爸家的屋后,竟然也有一棵桑树,是自己野生的,等我发现时,它已长得两层楼那般高。有一回我在二楼晾衣服,看到树叶后面影影绰绰地有一些黑色的小果子,我才发现,这么高大的一棵树,竟是桑树。没人养蚕,也没人去关注它长了多少叶子,没有孩子馋嘴,也没人发现它竟结出甜甜的果子。
我下楼,带着干女儿,一起想办法摘桑葚,那又是一个欢乐的午后。
或许与桑葚有关的记忆都是有趣的,所以,我对这种食物也特别有好感。每每见到,都十分喜爱。
第一次见到市场上卖的黑桑,十分惊喜,桑果竟可以长这么大,这么肥美。毫不犹豫买了一份,那会儿估计是刚刚上市,价格还比较高,但买回去吃个过瘾。
今天飞哥想起泡酒一事,逛了一圈,找到质量更好的一家,买了一整件。可能因它不压称,50块钱就买了很多。
泡酒用不完,我们又一次桑葚自由,从中午吃到晚上。吃得多了,我也吃出了经验,越软的越甜,越胖的越甜,那种不规则形状,大概率都是很甜的,可能是胖得都挤出原本体态的框架了。但也有个别例外,又大又软却没有什么味道,不酸也不甜,它确实已经熟了,我估计那是个别树上,要么是基因不好,要么是受光照之类的影响导致的。
桑葚好吃又有营养,唯一不好的是,染色!多吃几颗,舌头,牙齿,嘴唇都是黑紫色,看上去像白血公主里面的巫婆。一家人一起吃,看上去像是中毒一样。就连手指,指甲缝都是黑的。下午要出门逛街,涂了口红都盖不住,只能拿出口罩戴上。
逛了早市,逛了街,还吃了美味的桑葚,都是生活中平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