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饮冰患者
这是年前的最后一次旅行,2月4日,去香港。
据说深圳湾是人流量最少的入境口岸,我心想可能不用等太长时间吧,于是我中午一点左右到达准备过境。太天真了,乌压压人山人海,大概是周日的原因,也不知多少是游客,又有多少是“背货”而去。
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手拎大号行李箱,多的两个,顿时感觉陷入代购大军的团体,我只身一人一个小箱子,夹在人群中略显单薄。
身后的几个姑娘一直叽叽喳喳讨论接下来的shopping等,我戴上耳机,默默跟着人群向前挪步。海关麻木地查看每个过客的通行证,人声鼎沸中我终于过境...... 谁知更长的排队是接下来的等大巴。
无奈而又翘首期待,终于来了一辆双层巴士,顺利塞下了不少人。凭着记忆我手绘了一份搭乘地图,从深圳湾入境必须先坐接驳的巴士,然后在最近的元朗转乘地铁线进入中环市区。
其实从天水围进入元朗区时,路边的景色就已经开始香港味了,就是那种香港特有的西式与传统的杂合感,比如圣约翰天主教小学之类的,看上去是上世纪英国人残留的文化在香港本土化后的产物,不中不西正是香港。
顺利抵达港大后立刻放下行李继续返回上环附近,和玥玥去看香奈儿在元创方的展 Mademoiselle privé,这让我们的行动多了一些方向感和使命感。好像旅途中若只是买玩买吃总显得肤浅俗套,若是多看看展览和多元文化方面的东西,仿佛立马升华了旅行的意义。记得谁告诉我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它的博物馆,所谓文艺,不就是玩乐中还有所得么?
从元创方出来后就在上环附近溜达,找食吃,最大的感觉就是:香港真是一个接纳并融合各类文化的地方啊。街上永远都是游人比当地人多,西方人与亚洲人比例抗衡,新旧文化友好相处,偶尔略不和谐却对比强烈,意外有趣。
香港多山,地势忽高忽低,徒步疲劳指数绝不亚于旧金山。老旧的街道上我们忽然发现一家十分现代感的咖啡馆,由于字母变形太厉害,我第一眼以为是NYC,是New York City的缩写么?才不是,是NOC,像不像三只咖啡杯的不同摆放造型?店内白灰的主色调极具空间感,咖啡因上瘾者毫不犹豫要进去打卡。
有趣的是,如此现代感爆棚的地方,对面恰是传统接地气老店“九记牛腩”,虽不幸那天周日店家关门,若是营业也必定排队到心焦。
继续一路觅食一路观察,发现在香港除了英伦文化特别受欢迎之外,另一种特受待见的就是日本饮食,从高级料理亭到拉面寿司,各种日本风味在小小的地段上反复出现,莫不是排队等来的饭特别好吃?怎么每一家拉面屋都门外排着站客,我看还是继续寻找当地味道好了。
港式茶餐厅,在我一个外地人心目中,一直是避风塘那样的感脚〜 嗯,好像画风又变了,香港人特别爱用这几个字儿:丽!美!华!翠!然后一路便是这样的排列组合:翠华餐厅,美华餐厅,莲香楼,添好运,不得不说很香港。
在香港吃饭,有点名堂历史的老店都是又破又旧,传承三四代特别老资格的那种,店老板是真的老到脾气臭,只说粤语不说也不懂汉语的那样。每次进这样的店我都十分犹豫,表达不清怕被骂,骂了不懂那更惨,老子这是花钱找骂来了吗?
大陆游客多有这种被怼的经历,可是一波波前来打卡的单纯而可爱的人儿们依旧络绎不绝,久而久之便形成这样的现象:百年老店小破脏乱,不刷卡更别提支付宝八达通,自备现金不收大额纸钞,拼桌是常态,被挤,被挤,被挤,被撞,没有服务可言,反正爱吃不吃门外还排一大串。
但,游客偏偏很好这一口啊〜 入乡随俗,我们顺利进入“沾仔记”,一个单靠招牌云吞面而及受追捧的米其林平民美食!
“老板,云吞面。”
老人家飞速在便签上一划,一张奇怪的单子被放在桌上,没有菜名没有编号,上面只有一个60。
好吧,一碗面30,那就是你的价钱,吃完凭此结账,好像这就是店员与收银专享的暗号一样,别多问就这价,在翻桌率超高的小餐厅这招特别高效率。
7号的早晨,我无意间在Youtube上看到《一城一味》的香港那一期,节目里走街串巷了好几家人气爆表的香港老店,什么蛇王芬的蛇羹,添好运点心的菠萝包,还有什么烧腊,都没太大兴趣,然后,兰芳园的丝袜奶茶,好了,果断决定说走就走。
中环地铁D2出口,直觉告诉我就在附近,却愣是被高德地图误导了半小时!从此我发现高德出了国就定位不准,火速换成谷歌地图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兜了一圈,路痴到看不见犄角旮旯的店。这绝对是最接地气的网红店,不能再简朴的店面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排队的人马也已站到对街。
旁边一个流动板房一样的铺子就是专门制作奶茶的地方,我只能看见窄小的窗口里一个人的手臂在不停地来回过滤着红茶,那形状谜一般的滤袋想必就是“丝袜”的名之由来吧。
坐是别指望了,进都进不去,买了带走吧。店面前立着一个小柜台,一位中年老妈子负责招待客人,场面一片混乱,我真不知该怎么插嘴,于是观察人类的癖好又犯了,先看别人的操作吧。
游客大多迟疑不决又一知半解,看着菜单又问东问西,粤语不通之下沟通也不畅快,里面催促茶好了快送出去,外面又咋呼怎么没有糖包,老妈子火气上来了,唉此情此景也算意料之中。
想到自己买串鱼蛋也被怼,这次绝不再吃粤语不通的亏,我迅速瞄了一眼菜单,直接准备好20元零钱免找零,力求最大化减少沟通的麻烦。
“小妹你要什么?”
“丝袜奶茶,热,带走。” 同时我把20元塞到她手上,就在我为自己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自豪时。
老妈子来了一句:“Wait outside.”
哈!?这姑奶奶了得,原来会英语!我服,乖乖得站在一旁等着,继续看她叱咤风云般的现场指挥, “You in, you wait outside.” 这个用来怼外国人大概也管用,远远那么看着,搭配那个招牌背景怎么那么莫名戳中笑点呢。
它的纸杯复古得像是从港剧老电影里走出来的,好喝吗?只有自己喝过才知道吧,由于它的茶味很重倒是很符合我的口味。再后来,我居然在Vingo看见了便利装!这架势就跟星巴克进超市一样,注意,喝多了会失眠。
在香港,怎能少了买买买,于是接下来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港岛区的上环,中环,铜锣湾,尖沙咀这几个最繁华也是人最多的宝地。进了尖沙咀的海港城结果一天也没逛出尽头,也不记得我到底从哪个入口进的,出来时发现天都黑了,而且已经莫名置身在维多利亚港的岸边,好像并没意识到走了一天都在建筑群里。
夜晚看着维多利亚港口,我竟产生了这是外滩的错觉!一定是购物导致的头脑不清晰,我向岸边继续走近,迎面冷风一吹,还夹杂着水味,特别臭,清醒了。但我依旧觉得霓虹灯下的大都市,若不凭借地标辨认,还真是好像。夜晚七八点的香港,上海,纽约,芝加哥怎么有种莫名神似,熟悉感中寻找不同,因为中银大厦,东方明珠,布鲁克林大桥,Trump大楼,都市的天际线才不同。
(自上而下分别是香港维多利亚,上海外滩,纽约曼哈顿,芝加哥。)
差点忘了说我们爬山的壮举,从港大纯体力爬到太平山顶,太酸爽!又兴冲冲上了凌霄阁,就差临门一脚拍张美美的,谁知是大雾天。
其实香港对于我最大的吸引力并不在于繁华的金融商圈,而是一些悬于边界上的文化和风景。
那些不太容易入眼的东西,或像骑楼之类特别古旧的事物,就那么宠辱不惊地穿插于最繁华忙碌的地段,它们才是香港最本土最本真的内涵。
而不管外来人口和西洋文化怎么渗入,惜时如金的白领精英怎么脚步不停,楼下车水马龙怎么穿梭不息,楼上依旧床单内衣飘摇,“老香港” 用它特有的姿态不屑于这个时代的潮流冲击。
眼前的景象常突变得令我措手不及。这里土洋结合,现代化飞速向前的同时,传统也从未消失。
但不知道这样的景色,还能拥有多久,以后又会在哪一天销声匿迹了。
最后,总听各种关于香港住宿问题的吐槽,小还贵。我幸运地蹭住在港大宿舍里,早出晚归跟港大的门卫大爷混出了脸熟,既然如此就不吐槽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之小了。总之,折回深圳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行李,伸懒腰!
- THE END -
感谢你阅读至此,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订阅本连载《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未来的很多时间里我会慢慢写下所见所闻亦或四方食事,跟新不定期,无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