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呢?是从个体心理学入手的,它主张我们将孩子看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知,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一点上和我最近看的两本书《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的观点是一致的,孩子的问题最终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当然,《正面管教》的很多理论正是来自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PET父母效能训练》的作者是托马斯.戈登博士,他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
教育是什么呢?“教育”就是对自己的认识以及用自身的理性来指导自己。那知识是什么呢?不过是让我们明白错在哪里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我们对个体心理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在引导、指导孩子 成长问题上就会显得更加明朗一点,从而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顺利成长。
任何人都是自身的人格统一体
个体心理学是主要将视角聚焦在了人格统一体上,对成人来说,也就是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是自身的人格统一体,从出生起,便在努力抗争中日渐长大,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完善、更优秀。
书上说当一个人成长时犯了错,或遭遇了失败时,可以看看他小的时候是怎么看待事物,以及有什么样的认知?这对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个体心理学还关注孩子的社会感情的强弱,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什么是社会感情?比如孩子刚入学时的表现,以及如何适应其他新环境(有时,新环境的测试所透露的情况,比日常学习成绩更能说明问题),自己交不交朋友,当然,社会关系不仅是交友和与他人交往,还有一些,如情谊、忠诚、守信、合作等。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关注他以后对职业的考虑,怎么来打算自己的人生(也就是我们常常和孩子沟通的“你有什么梦想”。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使命感了,我们应该发现帮助孩子让他在一些事情上获得幸福感、价值感,他的每一天都会动力满满。
重视孩子的优越感和自卑感
人性离不开追求优越感,孩子也一样,追求优越感和感到自卑感是同时存在的。人在自我感觉迷茫、不被注意、自卑时,都会希望自己努力提升,改变当前的境遇。受挫时,也会害怕,在平时,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爱听哪类故事,喜好什么历史人物来看出孩子对自我肯定的方向。自信满满、斗志昂扬的人就喜欢以拿破仑为榜样,而整天自以为了不起的,可能内在是十分自卑的。而那些缺少家庭关爱,或者父母的教育过于严苛,或者有身体缺陷,也通常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感。
让他们自己为自己负责
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鼓励、支持孩子努力,但也应该观察他是否给自己设立了过高的目标,是不是和同伴无法和谐相处,如果孩子过于追求成功、高目标,心理上必定会有不少不健康的负担。而且,我们也不能以分数、名次,或者一般的成功标准来评断孩子,要更关注教育的更全面。 面对失败,我们也应该帮助孩子意识到,失败并不可怕,去面对、解决问题最重要,勇敢、坚持、信心才更值得拥有。
新闻上会报道一些高知家庭,甚至教育工作者的孩子出现问题、自杀,所以家庭教育很重要,很重要、很必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们需要重新认知“权威”,认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归属,自己不必高高在上,孩子真的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尊重,有他们自己的需求和认知,他们可以为他们的问题负责、也相信他可以处理好问题。
一次和两个女儿在路上谈话,聊到的人生命有限,但创造的价值却可以永存,什么是价值呢?就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帮助、有贡献。这里其实书里所说的“对社会有益”的社会情感。如果孩子不清楚什么是社会情感,很容易就会变成问题儿童。
新视角看待“问题儿童”
那些我们外表看起来是问题儿童的孩子,他的身后、他的心理和家庭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八岁孩子口吃、尿床,是自卑时的一种自然流露,他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家里的冷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病态,不要苛责孩子,也不要逼他,多鼓励他,多温柔地善待他,并有机会引导孩子他哪里出了问题:因为嫉妒心使他偏离了正轨,同时,相信他有可以勇敢、有能力改变做到。
没有问题儿童,有的是拥有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孩子。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很重要
首先,这一点呢,父母不要“语言暴力“,比如常说一些”你日后不会有什么好“,”你笨死了“,”这么没用啊“,”你什么都干不成“,”长大了,少不了进监狱“……这些不仅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还对自我评价很低,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孩子也无法健康地建立起社会情感,影响孩子对优越感的渴望。与个体心理学的准则是违背的。
每个犯错的孩子背后都会附带有家庭环境问题。比如,孩子拖沓、缺少章法,一定是有个总能帮他及时打理好一切的人。如果孩子满口谎言,那他父亲的权威性就很强。另外,家庭环境上面,我们还要需要注意一点,对于家里排行发生变化的孩子应该多一些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家里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况针对性教养。
另外,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我们不应着重于去看分数的高低,而可以透过分数来看孩子在学校里的心理状态,看他在智力上、兴趣点上以及专注力的情况。
后面的儿童心理问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通过孩子的性格、行为、境遇,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来深入地了解一个孩子的整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