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语:
今天,小编推出的是镇平县作协理事牛永华的文章。
寻梦三秦,探寻文学大师的足迹
——秦岭深处采风之旅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我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
这里有我年少漂泊时住过的窑洞和土炕,这里有我曾游历过的名山大川,这里有我熟知的大雁塔、华清池、兵马俑和古城墙。更主要的是这里有我结识的师长、朋友和文学偶像——北大学子、深圳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著名作家、诗人祁念曾是我的文学导师,正是由于他诲人不倦,诚恳耐心的指导才使我一步步走向文学路;这里有我结识的著名全国劳模——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大姐,正是由于她的谆谆教诲和不断提携,才使我一步步在他乡站稳脚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里有因征文结缘,因同台领奖而结识的文学大师——陈忠实(在《中国税务》、《纳税人》等五家国家著名经济刊物举办的联合征文活动中,陈忠实的《白鹿原畔谈税收……》和笔者的《公务员,你听我说》分别获得本次征文活动的特等奖和三等奖——详见《纳税人》1998年第五期);这里还有我崇拜的文学巨匠贾平凹和路遥……
正是基于此,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充满眷恋。
曾几何时,一本《废都》,一本《白鹿原》,一本《平凡的世界》是我的挚爱,一直珍藏在侧爱不释手。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三位文学大师是我崇拜的偶像,在我心里是三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能到这些文学巨匠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亲自寻觅他们成长的轨迹,体会一下大师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笔下描绘的人物风情,人文景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与秦岭深处这片盛产文学大咖的神奇土地失之交臂。更值得一提的是,与陈忠实大师因征文而结缘,因同台获奖而相识,虽然大师盛情邀约,但也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如今大师驾鹤远去,给我留下的只能是遗憾和怅然。
然而,去秦岭深处,沿着大师们的足迹寻梦三秦的愿望不仅未曾泯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更加的强烈和迫切了……
今年5月,当镇平县作协孙宗信主席向全县境内的作协会员发布组织三秦采风活动的倡议后,笔者率先响应,于是便有了这次令人难忘的采风之旅,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2018年5月26日一大早,县作协一行二十余人从县城集合地玉雕大世界出发,参观“白鹿原影视基地”和贾平凹家乡棣花古镇,开始了令人难忘的“探寻大师足迹三秦采风之旅”。旅途中,大家或吟诵诗词,或讲民间故事,或谈写作心得,一路欢声笑语,整个车厢充盈着盎然的春意,荡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沿途我们被秦岭那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只见窗外青山巍峨葱茏,山高林密,溪水激荡,丹江水潺潺的水流和着偶尔飞过的清脆鸟鸣,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映入眼帘,车行期间如画中穿行……领略秦岭风光,穿越著名的秦岭隧道,路过棣花古镇,我们来到了此次采风活动的首站——“白鹿原影视城”。
坐落于西安市蓝田县境内的“白鹿原影视城”,是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以陈忠实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和同名电影为蓝本,通过建设明清关中古城镇,还原白鹿原作品展现的关中建筑、历史宗法、文化和居住、饮食、曲艺等民俗,形成集影视拍摄、文艺表演、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园区。
经过长达六七个小时的长途颠簸,中午十二时许,作家协会的同仁们不顾旅途劳累,匆匆吃了午饭便冒着霏霏细雨直奔影视城。一进影视城便是陈忠实大师的塑像和复原的陈忠实故居。
在导游的带领下,文友们有的驻足观望,有的耐心倾听解说,而我则在陈忠实的宅院和其塑像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站在陈忠实的塑像前我凝视良久。二十年前那次因征文而不期而遇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是在武汉东湖某酒店颁奖会上,同为获奖作者,陈大师毫无疑问特别的显眼,他那关中大汉标志性大被头,他那沟壑纵横饱含沧桑的面庞和那因长期吸烟而被熏黄的手指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在此期间我们曾有过短暂交谈,他盛情邀约在适当时候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这次远道而来本可聆听先生教诲,然天意弄人,先生早已驾鹤远去,而今面对这冰冷塑像,睹物思人不由得百感交集……
离开陈忠实塑像和复原后的陈忠实宅院,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影视城的最高处,这里是由张艺谋团队设计建成的明清关中古镇。这里的主要建筑有祠堂、戏楼、关中广场、古县衙等等,文友们在此流连忘返,作协领导孙宗信、曹向辉竞相为文友们拍照留念。
说起白鹿原,不能不提到田小娥。
田小娥在陈忠实笔下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性人物,她介于传统与新型女性之间,既淳朴善良、无助无辜而又劣迹斑斑。陈忠实在作品中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到“白鹿原影视城”,“田小娥窑洞”那是一个必然的去处,目的在一睹“田小娥”芳容。
在“田小娥窑洞”,虽细雨绵绵然游客如织,游客们有的坐在土炕边,有的则对那逼仄空间和简陋摆设评头论足,但对“田小娥”似乎又有些矜持生涩,对那些心大胆小的男士而言大多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疲惫的旅程中,在霏霏细雨中,能有绝色美人相伴岂不美妙?既能冲淡旅途的劳累,又能平添不少情趣,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我盛情邀约“田小娥”拍照留念,她欣然应允。在此期间俩人无拘无束,侃侃而谈,从田小娥惨烈、性奴、悲剧的一生到陕西的风土人情、“白鹿原”的前世今生等等……本来俩人相约走进窑洞坐在炕头茶叙以寻找往昔记忆,然因行程匆匆,文友催促只好作罢……
这次采风活动除了“白鹿原影视城”,一个更主要的去处就是贾平凹的老家——被誉为“北通秦晋,南连吴越”的棣花古镇,在古代曾是十分重要的驿站,这里的商於古道,西接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长安,东至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全场600里,素有“中国北方诗歌之路”、“商业之路”的美称。
曾几何时,著名纵横家张仪从这里走过,刘邦以“大风起兮云飞扬”跨越此处,贾岛以其“商岭莓苔滑,石板上下倾”而声名远播,现代更是因出了个文学大师贾平凹而遐迩闻名……
汽车从高速路口下车,直接驶入古镇的小广场。甫一下车,文友们便被小镇那别致的建筑所吸引:这里曾经是南宋和大金朝的边界,在此不仅有逼真的仿古建筑,还有十分稀有的历史遗存,颇具观赏和研究价值,这里有宋金街、宋金边城、宋金楼等著名景点,对此绝妙去处,此前我是闻所未闻。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无暇欣赏小镇美景,也顾不得感悟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直奔贾平凹先生老宅而去。
坐落于棣花镇西北角的贾平凹老宅是一处古朴典雅的农家院落,正堂右侧是孔子行孝图,左侧是贾平凹父母遗像,这里果盘鲜花,烟火缭绕……走进平凹文学馆,四壁皆是其成长历程和文学成就简介,墙壁四周一溜玻璃书柜展示他迄今为止所有文学作品、出版物。望着几间旧屋陈列的各色作品,文友们称羡不已。作家魏玉珍不无感慨地说:“大师是一个高产作家,真乃人间奇才。”望着那一本本厚重的文学作品,我也不由得心生感慨:大师著作等身,可谓是作家中的劳模,这背后的艰辛付出谁人能知?
文学馆的中间有贾平凹手执如椽大笔的塑像,望着这尊逼真塑像,有文友不知所以,我说这里的寓意就是那个成语“大笔如椽”,这与其著作等身的文学成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友点头称是。文学馆的北面是平凹书画馆,展示的是大师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此前的印象里,贾平凹只是文学大家,而事实上大师多才多艺:绘画、书法、诗词等造诣颇深。虽无师从,但独树一帜,其作品颇具鉴赏和收藏价值。
到棣花古镇贾平凹家乡,刘高兴家是一个必然的去处。
刘高兴原名刘书征,他是贾平凹的发小,从小玩尿泥长大,两人一起长到十八岁,刘高兴当了兵,贾平凹上了大学,虽然有了身份差异,但他俩感情依旧。刘高兴能言善辩,会诳善谝,但因不善理家而日子过的窘迫。他种过地,开过饭店,后来又到西安卖煤、收破烂……作家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贾平凹自然也不例外,这一切唤起了他创作的激情,于是乎,以刘高兴为原型的长篇小说《高兴》出炉,《高兴》一出引起轰动,紧接着又拍成了电影,这一下刘高兴火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人物。
离贾平凹旧居不远,下个坡就到高兴家了。作家协会一行有的到各景点参观去了,我和陈志国、涅阳三水、周鹏桢、裴雪杰、杨梅等文友一行十来人来到刘高兴家门口,只见大门紧闭,难免有些遗憾。乍一抬头,又看到大门的上方留有电话号码,这时有人想打电话,我连忙阻止说:“人家现在可是名人,不是随便说见就能见的,这还是要讲究点方法。”接着我沉思片刻,酝酿一下情绪,给刘高兴通了电话——我是用陕西方言说的,我拿腔拿调一口还算流利的陕西话这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大概是在睡午觉,开始他极不情愿的样子说了一句:“你谁啊?我现在有事。”我装作很熟悉很亲近的样子,边调侃边嗔怪的用陕西方言回了一句:“额(我)和一帮文友大老远来看你,现在眼眶大了,不见人哩”。接着我又说:“额(我)和平凹在商洛开笔会路过这里专门来看你。”他一听说是文友,又和贾平凹是朋友,连忙说:“好的好的,马上开门!”。
不一会刘高兴打开大门,一进屋我们便寒暄着。言谈中高兴告诉我,这几天贾平凹的确在商洛开笔会,不想被我蒙了个正着,我暗自窃喜……闲谈中我打趣道:“听说此前见你一面不容易,是要收门票的。”他不好意思笑笑说:“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不让收了。”接着我又问了他餐馆经营情况,并说想在他这吃点家乡美食。他说没几间房子,吃饭也就是自己老婆做的家常便饭,风味美食倒是没有……。随后我从他手里买了一本《我和平凹》算作见面礼。接着他签字并和一同来的文友们逐一拍照留念。当他得知我们的作协主席孙宗信也来了想见个面认识一下时,哪曾想孙主席早已和文友到别的地方去了,只好作罢。
初见刘高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农村那种典型的能说会道巧言善辩之人,狡黠诙谐,小聪明大智慧兼具,跟这样的人在一起难怪贾平凹笔下的人物鲜活而又生动。事后有文友调侃说:“你俩在一起可算是棋逢对手,看谁会诳会谝。”我也自我解嘲到:“看来出门在外还真的需要学会几门‘外语’才行”。
此次三秦采风之旅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亲自感知大师们成长的轨迹和文学之路,领略秦岭深处的独特风景和厚重历史文化,特别是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游区是一个展现商於古道文化和平凹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景区,这里的宋金街、清风街、棣花驿、二郎庙等文化景观是特定历史时期(宋金)区域文化的缩影。通过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我们似乎感知到远去岁月的风烟,大师们潜心研读,砚田不息与历史对话的情景历历在目,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
追寻大师的足迹,我们被大师们的精神所感动。
三秦寻梦,我们崇敬大师,追寻大师,研究大师,以史为镜,以大师为师,争做时代弄潮儿,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聚焦中国梦,讴歌新时代,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能够聚民气,接地气,扬正气,充盈满满正能量的文化作品,占领文化主阵地。
倘能如是,定不虚今次采风之行……
作者简介:
牛永华,笔名牧青 伏牛逸夫(逸夫)。镇平县枣园镇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新诗研究会会员(曾为湖北省兴山县政协委员)、镇平县作家协会理事;有近二百万字理论文章、文学作品、新闻资讯等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和著名文学杂志发表,曾在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并为多家媒体特约撰稿。诗作相继入选《当代实力诗人的崛起》一书和当代诗人精品力作《诗乐园典藏卷》。出版文学杂论专辑《浪涯萍踪》和励志诗集《笑咏风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