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看完两部历史电影,写写感受。
现代人看待古人和艺术创作不再像评话里那样非要分个好坏出来,而是强调人无完人,模糊了正邪的界限,辩证地对待历史。这点我很欣赏。
————
先说《关云长》。
关羽VS曹操
关羽与曹操的台词对白很有水平,比如狼与羊的比喻,义与法的对立,“操挟天子”还是“天子挟操”,平定乱世的意义等思辨问题,这在史书与演义中找不到原文,是艺术家对历史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引申。
电影艺术本就是再创作,正如麦兆辉和庄文强二导所说,罗贯中也不是完全按照历史来的,对历史一字不差地硬搬就失去了创作的意义。
所以我支持导演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能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孙俪扮演的绮兰非常惊艳,其原型正是史书记载的杜夫人,我对这种改编自历史原型的戏说还是非常支持的。)
这两部电影的意料之外都有很多,但能否做到情理之中呢?我先来分析一下《关云长》。
既然想着重写关羽的义,明写曹操、暗写刘备就能够说明一切。这一点罗贯中写得很好,金庸也活学活用。程英(曹操)帮杨过(关羽)做了新衣,可杨过(关羽)仍把小龙女(刘备)送的旧衣穿在里面,虽然当时小龙女并未出场,但已经反衬了杨龙之间的情义。
而本剧没有将侧重点放在此处,赐锦袍、宝马这些重要细节均无体现,没有关公对刘备的回忆,刘备的脸也只出现了一两次。看完电影,并未感受到关羽对刘备的情义,至少他没有流露出什么思念之情,仅仅把情感戏推给了关羽和绮兰,此为败笔。
五关斩六将是本剧的主体部分,把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人的戏份加大也没有必要。其实关公千里行一路上结识了很多崇拜自己的人,比如周仓、廖化、关平,这些人物为人们所熟知,又显出关羽的侠义闻名,不应该略过。
按导演的构思,甄子丹不仅要表现关羽的义,更要表现关羽的武,因为关羽是三国时期的武圣,甄子丹也可去争当今影坛的武圣。
过五关斩六将便是体现关公武的最好舞台。那么,白马与颜良的那一战为何要如此略写?尤其钱小豪也是一代功夫巨星,我早就期待已久的关羽战颜良,却成为了剧幕的引子,略感失望。
汉献帝的独特设计是导演的高招。他先是安排汉献帝在宫殿之上毫无架子,无拘无束,之后他又亲切地干起了农活,并与关羽论及了一番天下太平的设想:
“如果没有曹操,朕到现在还在废墟里睡着呢。你猜他带给我的第一样东西是什么?——热乎乎的馒头!”
这些应是小皇帝的肺腑之言,观众听后也应该思考,确实如此,若无曹操,汉室早就不复存在啦!……
我们紧接着看,曹操放关羽走后,过五关遭到曹将的阻拦,有了固定思维的我们一定以为这是曹军的将领暗中下令截杀关羽,所以即便那些人口口声声说“皇命难违”我们也不会在意!
可到了剧情的终点时,却偏偏反转了一下:对关羽敬重有加的皇帝居然真的就是要杀关羽的幕后指使。
看到这里,很多人一定会觉得两位导演不懂历史、胡编乱造。但其实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想,完全可以自圆其说。
因为关羽是刘备的腹心,如果没有关羽,刘备则无法东山再起,届时曹操便可以很快平定乱世,无论他是否能够恢复汉室,天下百姓总是能过上好日子的。而放了关羽,则刘备便可以重整旗鼓与曹操开战,那么天下将“永无宁日”——这四个字在剧中后半部分反复出现,可见本片的主题正是在于小义与大义的选择上。
正如张昭等人让孙权降曹、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放曹)一样,都是为了天下太平而选择了自己不太愿意的决定。
所以,到了最后,汉帝要为了“大义”杀关羽以平定乱世,曹操反倒要为了成全“小义”而处处保护关羽,这不是大讽刺吗?
这正是本剧最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说句题外话:我还以为只有关羽帅,没想到,张辽也那么帅。
——————
再说《战国》。
孙膑VS庞涓
从演技、台词、动作、场面和内涵来说,《战国》都不如《关云长》,景甜的扮相也没有孙俪美。
我尤其讨厌导演把孙膑设计成一个“大智若愚”的傻子,孙红雷也演得很差。
孙庞二人之间的对立,正好与关曹相反。关羽、曹操本是敌人,却一者有恩,一者有义,英雄相惜,可歌可泣,故而关羽华容道怀恩不杀,来去明白,坦坦荡荡;而孙膑、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孙膑敬之为兄,庞涓却因嫉妒孙膑而使其致残,最终被孙膑用计杀于马陵道上,可谓是因果报应,让人喟叹。
不过,《战国》里的庞涓并非只是卑鄙小人,他虽然有着个人野心,但并非对孙膑冷酷无情,他也希望孙膑能好好活着,也曾想过同门的情谊。让人感动的是,在马陵被围之时,庞涓为了救身后的将士,下军令让他们投降,准备牺牲自己以救全军。
本来这应该是场喜剧收尾,因为孙膑必定不会对庞涓赶尽杀绝。可这时导演居然来了个“情理之外”的曲笔,让齐国名将田忌充当言而无信的小人,在魏兵毫无防备之时滚石袭击,结果魏军成为一片血海。
最终孙膑选择了跳崖,很多人看不明白,认为孙膑不是梦想着和田夕在一起生活吗?现在齐国胜了,不是正好可以完成心愿了吗?为何要选择跳崖呢?
其实孙膑这一纵身,不是为了田夕,而是为了庞涓。他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及时救了魏军将士的性命,对不起庞涓,所以选择殉友!他一直到最后,仍然把庞涓当成自己的挚友,按照田夕的话来说,是“膑唯一的亲人”。
我起初也看不懂,认为导演在结局上画蛇添足,故意制造唯美与煽情。但结合双雄对立的逻辑,用大义与小义之间的选择来说,就能明白,原来孙膑也舍弃了统一天下的大义,而选择了兄弟之间的小义(和曹操、关羽一样)。而这种选择,反而比那些大义还要震撼。
————
两部电影各有亮点,各有不足,虽然都被观众冠之以“雷”,但只要能在看完电影中寻找出一些值得思索和回味的地方,我已很知足了。
2011年5月4日初稿 2018/7/2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