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枝,一般都用较深的墨色,以显其铁骨精神,初练习时,笔头含水量不宜过多。在画较粗的枝条时,以侧锋入笔,渐转中锋,也可中锋起笔,渐转侧锋,主要视其出枝的方向变化,灵活运用。线条用笔根据枝条的弯曲,采用快慢、顿挫、转折等不同的手法。其枝条形状上不宜画得过于直,应作适度的弓形为好,使其柔中带刚,垂如钓竿,仰若盘弓。
梅花枝形解析:
古有“无女不成梅”之说。这是历代画家画梅的经验之谈,也是画家深入观察的结果,在不断的实践中,排除了平行、对称等绘画上不美的东西,如“十、井”字形造型,而找到了在线条排列上有长短、纵横变化的“女”字形,既符合梅枝生长规律,也合乎线条排列的形式美。所以这是非常科学的,后来不断发展、充实,找到了更多的造型形象于文字归纳,直至外国文字,如“S、Y”形等。这对初学者入门,是十分有益的。但要切实领会,灵活运用并非易事。因此,理解枝形造型规律,掌握好具体运用时的分寸,是十分重要的。 枝形规律,实际上是梅枝生长结构特征和线条组合形式美的一种完美统一。线条本身有长短、粗细、曲直、刚柔、光毛、疏密、浓淡、干湿等变化,再结合梅枝形态的变化,就能使画面产生很有节奏感的总体效果。
在具体着笔时,并非一张画上都要同时出现所有的形态,或只出现某种形态。而要看具体需要,如大构图和小构图,画全树和画折枝,在枝干的造型要求,数量多少和疏密程度都不相同,因此作画时要灵活运用规律,切忌机械生硬。一般是“女”、“丫”字形较多,不论是主枝、旁枝、细枝,都以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的“女”形出枝为多见。在枝梢则以“丫”形为多。画嫩枝时,分叉还不太长,未形成穿插交错的透视效果,也以“丫”字形为多。“S”、“之”字形,在一幅画上的不宜过多。“丛”形枝实际上是两个“丫”形的并列,画时不要过于平行等长,应一长一短才有变化。“之”字形一般多在枝干的右侧出现,这是笔顺之缘故,向左则成“S”形。
梅花枝干姿态各异,有上发、下垂、横倚和回折等。出枝用笔走势和书法笔顺一样,一般以顺手为原则,可以自下而上,也可以自上而下,可以自左至右,也可以自右而左。应随枝干走势而定。行笔有顺有逆,用笔有中、侧锋之别。画小枝以中锋为主,画较粗枝条,则中侧锋互相转换,应势而定,不可拘泥。
出枝应避免的缺点:
初学者画梅,对出枝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不熟练,容易产生姿式和笔墨上的许多毛病,如枝条只向上下延伸,而无前后交错;两枝齐头等长、平行等距、对称;三枝交集一点;“干”、“井”字相交;小枝粗而老枝细;枝干分离。在用笔上,起笔不藏锋,梢头收笔露虚实等,上述各种画法,看上去不美,也不符合梅树的生长规律,都应避免。
画梅枝的笔墨要求:
笔墨技巧的发挥运用,是产生画面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画梅要表现梅枝的铁骨气质,用笔应列首位。对线条总的要求是雄浑苍老,遒劲有力。切忌光洁平实和软弱无力。运笔时不宜握得太紧,笔在手中辗转反侧,抑扬顿挫,极尽其变化,这是用笔的基本要求。初学时,可选用硬毫(狼毫、石獾描笔或斗笔)、兼毫(白云笔)这几种笔弹性较好,易于掌握。待技法熟练些,也可用羊毫。画枝时,以中锋为主,无论上左右行笔方向怎样变化,起笔都要藏锋,画枝条粗的一头,要钉头挫出,使其着根有力。收笔时要回锋,不可轻轻漂出,露出虚尖。行笔要稳健,着力于气势,既不拘泥,又不潦草从事,行笔要按梅枝结构,做到有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
“弯曲如龙、挺拔似箭、仰似盘弓、垂如钓竿”,这十六个字,形象而科学的概括了梅枝曲直上下等形态特征和圆浑坚挺的笔墨要求。 运笔的轨迹,只有通过墨色才能体现出来,好像一个人,有骨有肉有血才有生命。作画乃以用笔为“骨法”,用墨犹如血和肉。善用笔者,有“骨力”;善用墨者足“气韵”。作画力求笔墨俱佳,以出感人之佳作。初学时,画梅枝干容易臃肿瘫软,缺乏骨力,或光洁流滑,皆因其水份过多,行笔过快所致。
开始画枝干,蘸墨时笔头水分不宜过多。笔头分笔尖,笔腹,笔根三部分。用墨时,先将整个笔头调蘸淡墨,然后在调色碟子边上括上去一些水分,再蘸少量较深的墨,使笔腹含少量较深的墨,最后以笔锋端少量深墨(或焦墨)。这样整个笔头已是焦、浓、淡或是浓、淡、清三种墨色,然后落笔,画出的梅枝就能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比较生动。梅花枝干的组合方法: 在理解梅枝单位造型(“女”、“丫”等)的基础上,可以作两至三个或更多的单位组合,以形成梅枝态势。梅枝的组合,是构图创作的基础,梅枝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为便于掌握,以下几种组合方式,可作参考。即两组并列式;前后重叠式;两组交错式。可以灵活地自由组合,产生更多的组合方式。图12为两组并列组合式,画时要有主辅之分,梅枝不能一般高矮。
图13是两组上发枝的重叠,一前一后,一高一矮,形成两个层次,其枝梢大体上都是向左上方伸展,这是“相同方向重叠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