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成长!每个孩子从诞生起,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他们每天都在成长。真正的问题是,父母却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停滞不前。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其实行的是“扼杀”之实。更可悲的是,我们对此一无所察。养育孩子,更需要充实自己。
蒙台梭利认为,敏感期是一种与儿童生命成长相关的现象,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间长短不一。敏感期是短暂的,不是永久不变的,它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只要消失,就永远不可能再现。
何为敏感期?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且很有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
蒙台梭利把儿童呈现这一现象的关键期称之为敏感期。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地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
敏感期,其他教育家也称之为“关键期”“最佳期”。而关键期的概念,源于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对“小鹅认母”—“印刻”现象的研究,而且这种现象只存在于小鹅出生最初的十几个小时之内。这短暂的十几个小时就是小鹅认母的关键期,在这期间,小鹅先看到谁,就把谁认作自己的母亲,而且永远不会改变。其他心理学家在研究后也发现,在人类发展早期,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的某种能力(行为)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得到适当的刺激,这种能力(行为)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对“敏感期”有这样的相关描述: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如果人类错过了发展的敏感期。虽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遗憾,却会阻碍人的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障碍。“狼孩”、“猪孩”就是例证。
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当某种特殊的敏感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在某些物体上,而不照在另一些物体上,使得这些被照到的物体成为他的整个世界。这并不仅仅是对某些情境或某些事物具有强烈欲望的问题。在儿童内部,还具有一种能运用这些物体以利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潜力,因为正是在这敏感期内他进行心理调整,使他自己能适应环境或日益精确并轻松地到处活动。(童年的秘密)
儿童在敏感期内,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他会被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吸引,排斥其他特征的事物。
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发现,儿童敏感期与儿童的生命发展息息相关,它直观地体现在五个方面:对环境中秩序的需求,手和舌头的运用,走的发展,对细微物体的兴趣,以及强烈的社交意愿。
依据这五个方面的需求,儿童的敏感期分为以下五种:秩序敏感期、手和口的敏感期、行走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敏感期以及社会性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
秩序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儿童对环境中秩序的需求是大自然赋予儿童的本能。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其实在他出生后的第一年就会出现,甚至是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就会出现,并一直持续到4岁左右。
“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识别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通过把环境里相互关联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来认知环境。儿童只有在这种整体明确的环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动,否则,儿童就无法建立对环境中各种关系的认知。”
儿童对秩序的本能是非常强烈的,而且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本能会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一个2岁左右的儿童,在表现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时,是用一种不声不响的方式来表现的,在这一阶段,这种敏感性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他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
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儿童所处的环境秩序错乱下去,会让他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以后规则意识的建立。
儿童通常以下列三种方式表达对秩序的需求:
① 看到东西摆放在平常固定的位置,他会表现出快乐;
② 对于东西摆放的无序现象,他可能会发脾气;
③ 只要他能做得到,会自愿地把东西放回原位。
手和口敏感期
第二个敏感期是手和口的敏感期,表现为婴儿急切地想用手和舌头去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
“智慧在手指尖上”,正所谓“十指连心”,手与大脑紧密相连,大脑控制着手,手的活动是大脑活动的最好表征。
当儿童出生时,他能够使用的唯一的器官就是口、眼睛和体感。尽管他刚一出生便有了视觉的敏感期,但脑科学认为儿童的视觉并没有达到完善,他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但口则不一样,孩子刚出生时就能熟练地使用——口,吃奶。口是他连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自然通道。
最初儿童仅仅是用口认识手,发展到后面,儿童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什么东西都能放到嘴里感受,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儿童并不是饥饿了,仅仅是想用口来认识外面的世界,直到手被完全地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直到儿童能够无处不在不停地到处触摸,口的敏感期就这样逐渐过去了。
行走敏感期
第三个敏感期是行走敏感期。这可能是最容易被察觉的一个敏感期,蒙台梭利把这个阶段视为儿童的第二次生命。因为此阶段的到来,等于宣告婴儿阶段的结束,他们即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
大概从9个月开始,孩子便慢慢地进入行走敏感期,这个时间段内,他对走的动作及关于走的行为极其感兴趣,并通过不同的方式重复地练习步行,直到能独立并熟练地行走及完成行走相关的动作时为止,大约持续到2岁左右。
“儿童行走不同于成人。成人走路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他会以稳健的步伐径直走向目的地。与此相反,儿童行走却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实现他自身创造性的某种东西。他走得很慢,并且用一种没有节奏的步伐,不是去某个最终的目的地。他朝前走,仅仅是因为有个什么东西突然吸引了他。”
细微事物敏感期
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表现在对微小事物的敏感性上。在这一时期,儿童对微小精细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可能会对肉眼几乎极难看见的小昆虫产生兴趣。
为什么儿童会对微小而精细的事物如此感兴趣?他到底想由此发展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
答案是智慧,所谓智慧就是一种辨别事物微小差异的能力。儿童需要借由环境中的微小事物构建对精确与细致的内在认知,为构建抽象思维做间接的预备,这是一个细微而缜密的自然过程。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如果人类的劳动与他们的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有关,那么精神和智慧必定是人类存在的支点。”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是,一些不了解孩子的成人会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成人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扰乱了心智的正常构建。所以,成人不要强行打扰孩子的这种“观察工作”,完全可以给他一些时间,最后让他自己主动离开。
社会事物敏感期
儿童从2岁半左右就开始去“自我为中心”,将步入社会性敏感期,表现在儿童对社交产生极大兴趣,他们开始喜欢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社会性敏感期的教养,有助于儿童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生活规范,以及日常礼仪,为将来他们融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和他人轻松交往奠定基础。
成人要不断引导儿童的交往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成人不需要过多的主动介入到儿童交往过程中,只需要在他受到挫折时给出建议就好,比如,当他因受到欺负而感到伤心时,可以给予他如何和其他儿童相处的建议,或者可以建议孩子用食物向对方表达好感,化“敌”为友。当孩子受到威胁和欺负时,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如果孩子内心足够强大,外在表现就会自信,也能更顺利地度过社会性敏感期。
敏感期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大家可能发现,教育家、心理学家给出的敏感期都是一个区间,那是因为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发展遵循着自己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因来自家庭、环境的刺激不同而有所差异。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让儿童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
源自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微信公众号,
部分源自《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