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黔中腹地布依族民族文化村----镇山村》
冬冬 撰文与摄影
2021-08-19
(一)镇山村简介
“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与花溪风景名胜区毗邻,村寨属典型的民族村寨。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聚居着140多户村民,主要以布依族为主。
该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据《李仁宇将军墓志》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廷“平播”,时江西吉安府卢陵县协镇李仁宇奉命以军务入黔,屯兵安顺,及黔中平服广顺州粮道开通,遂携家眷移至石板哨镇山建堡屯兵,其妻因水土不服病逝,李仁宇入赘镇山,与班氏结缘,生二子,长子姓李,次子姓班,有400多年的历史。现村民以李、班两姓为主。布依语言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第二土语区。因镇山地处贵阳市郊,且长期与汉民族交往,除老年人会布依语外,大部分村民操汉语。
镇山村以其年代久远、民族风情古朴、民俗文化丰富,1993年被批准为"贵州镇山民族文化保护村",1995年定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中挪(威)签订了奥斯陆协议,在挪威政府资助下建成镇山村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此后其旅游开发步入了兴旺时期。至此,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已纳入贵州的公共博物馆系列。
2019年1月,镇山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位于花溪西北95公里,半边山西南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地理位置属于三面环山,碧波荡漾,半边山和李村隔水相望,风景秀丽,环境优美,镇山村地处高原苗岭山中段,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适中,日照充足,冬无严寒,更无酷暑,这里的地带性植物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仅存一些常绿阔叶树种,天然植被有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及灌草丛等,人工林有鸟尾林,此外还有一些一年两熟的农田植被以及一年多热蔬菜植被。
村中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镇山屯墙、镇山屯南北二门、武庙及镇山布依民族博物馆等。
2010年,镇山村全村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4000㎡,除传统民宅外,还有武庙1处,石墙1600m,石门2座,活动场所2处,码头1处。
石巷:村寨依山就势的山乡风貌的具体体现。从北门到南门有约120 m长,3m多宽的干道,东西向有石阶巷道通至各户,步道拾级而上,民居鳞次栉枇,庭院空间完整,分布错落有致,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上寨石径长约100 m,宽约2 m,全由石条铺设而成,由石阶而上可达村里最高一处民居,沿石径两旁有序的排布着全由石木构造的传统民居,明、清以来上寨村民由此出入,至今仍作为村民的生产、生活通道发挥着它的功能。
石板街道
武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面阔五间,通高约15米,占地250平方米。两厢、过厅已毁。正殿修葺于1995年,殿内办有镇山历史图片展。
屯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修葺,青石砌筑。虽大部分城墙已经倒塌,但整个城基全部保存。城墙(现位于村寨正中)长700余米,高5-10米,基宽3-4米。城墙厚3米,有战道等设施。设南、北2门并建有门楼。现南城门保存完好,北城门拱顶部部分损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黔中赋黔中腹地高原明珠地处贵阳南明母亲河上镇山民族文化村距贵阳市中心20公里,离龙洞堡机场与高铁站只需35分钟车程,处三面环山,闹中取静,周围环境优雅,民风纯朴的一半岛之上,是身居闹市之民众休闲度假亲近自然之绝佳依山傍水之好去处。
(二)初识“镇山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与“镇山村”结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次与朋友6人一行,从花溪石板经尚未开发的天河潭,沿花溪水库上游段,依山傍水行至位于花溪水库中段一三面环山半岛上之镇山村,此时印入眼目的便是始建于明万历间的镇山屯墙,甚觉新奇……一行6人便流连于水质具佳环境优美之花溪水库中畅泳。至止在尚未开启野外徒步与时尚旅游之初,我们一行便品尝到这依山傍水之镇山村一游的过中滋味,每年入夏便会时不时地从20公里外的贵阳市中心到花溪水库镇山村段水域中畅泳,由于它的周边是与半边山及李村遥遥相望,我们多半选择由镇山村对面的李村下水,游至镇山村折返再打道回府,直至2009年后市政府将花溪水库定为饮用水采水点,被禁止游泳才作罢,正因少了游泳这一项目便也少了念头再到镇山村与李村一游之行动,其间只是偶尔为摄影以及外地朋友到贵阳会向其推荐这两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布依民族村寨一游,毕竟纵观全国如此用青石板依山傍水而建的民族村寨独此一家,极受观者好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对于一个好泳者而言,畅泳花溪水库之非一般的壮举是挥之不去的难忘体验,真是应了那句在人生之旅中,每一步决定,每一次经历及其偶遇一经在生命历程中划过都不会忘。虽说再少有光顾镇山村是因花溪水库被禁游泳始,但毕竟体验过大自然馈赠人类的惬意与美好难以忘怀,总是心心念念,至今当年与另三位水性了得之泳友结伴从花溪水库大坝下水逆流而上,游至镇山村、李村及半边山水域打来回往返,行程水距单边7.5公里,来回约15公里左右,耗时七小时的长距离游泳体验,的确周边未有他去体验,甚至是连我居住于花溪街上的朋友惊闻此举都觉不可思议……她说:“我们花溪人只敢在花溪公园霸上桥附近一游。”的确如此,她的这一说法因一次在我的鼓动下她体验了一回与我们泳友一同从花溪水库大坝下水,进行单边游至镇山村,我是全程护卫陪伴其右,不敢有半点闪失,在整个游进途中,她可是因恐惧而一路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来壮胆,而她在经历艰难游至距终点镇山村还差1/3的位置,终于遇见一从镇山村村民开过来的机动游船而登船逃离,而得到了印证。
严格的说,我与泳友四人一行之花溪水库与镇山村长泳在今日看来应该算是“腐败泳”了!因为与我们同行的一儿童用之小船,成为我们泳友此行的后勤装备,其船上除了承载着我们四人的衣物外,还在花溪菜市场购尽了卤蛋卤牛肉卤鸭卤鹅卤鸡及水果西红柿瓶装水等一应俱全之能量,其游进行程中因体能之耗损它们在途中就被我们四泳者全部如数吃完,等待泳程结束上岸后个个都还是深感饥肠辘辘,自然那顿逗留于花溪街边位于将军路口拐弯处之“古镇饭店”晚餐(该饭店现已不复存在,以另作他途),因当时还不像如今旅游已成时尚,所到之处往往人满为患,能容纳十几桌人的餐厅就只有我们一行四人用餐,现场却有两位服务员为我们服务,时至今日的已回忆不起来,当时点了五菜一汤,所有菜品早已记不得了,但有一菜品“豆豉炒回锅肉”至今难忘怀而记忆深刻,只因人经历长泳后那饥肠辘辘之寡,使得那一盘“豆豉炒回锅肉”一上桌,四人各自一挟便成光盘,看此情形果断再来一盘,那曾想与第一盘同为光盘,为了填补肚腹泳后之亏空,再向服务员要了第三盘“豆豉回锅肉”,以至于在一旁服务的两位服务员见状畅怀大笑,心想她们一定没有见过此阵势,搞得我们努力克制此时的食欲,而不敢再点它了……关于这一幕几十过去,当一行亲历者偶尔谈及此次非一般经历都还“眼里泛光”令人回味无穷……
(三)再次因游泳而重游镇山村
昨天朋友在入秋以来连日阴雨天,今突见预告天已转晴便临时邀约一行五人前往位于花溪水库中段半边山之镇山村去游泳,这倒是我之最爱,然深感惊奇的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贵阳市政府就因着花溪水库为供给市内居民饮用水源而禁止游泳起,对于好泳者之我已有几十年再未涉足此水库游泳,而将畅游花溪水库之举深藏于心作为永久的美好回忆……今年还在与当年一起经常前往花溪水库游泳的伙伴论及近些年贵阳周边阿哈湖、红枫湖、百花湖、永乐水库、鱼洞峽水库、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及金螺湖水库以及严重受污染之黔灵湖等众多天然泳场被严禁游泳始,已有N多年没有享受这“天然泳池”之惬意,过去一到省外旅行最感惊讶的是所到之处,没有一地就游泳而言会有家乡因淡水湖泊众多,成为游泳天堂之便利的。
因此次能在失而复得的天然水库中畅游,是尽情地享受这得来不易之福,我们一行五人上午8:30分从家出发趋车将近30公里于9:30分左右抵达此行目的地----镇山村,先行来到一农家乐将中晚餐订下,便先来了一趟晨泳,一下水我就在镇山村-半边山-李村之花溪水库水域,来了个畅游镇山村至李村打来回,给我的感受是镇山村因过度开发旅游,其农家乐遍村“开花”,估计餐饮排污处理得不够好,靠镇山村该水域之水明显地不及对面李村水域清澈见底,这便是开发与环保的矛盾突显,即便如此,比起位于市中心的黔灵湖水域来说,那不可同日而语,是好的太多了,当然该水域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之却要欠缺一些。就旅游与游泳而言,镇山村与李村相比较来说我会更倾向于李村落脚,毕竟该村人口相对于镇山人少,整个布依村寨干净整洁,其水域因农家乐少(过去记得只有一两家),所以少污染。
由于距离之故,来此一次不易,待吃完晚餐后,大约18:19分我们一行又一次迎着夕阳再次下水一游,我还是来了个镇山至李村来回,便念念不舍地打到回府。
此次镇山村游泳,让我回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但凡到黔境外任何地方出游,我为何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游全国时都会带上游装出行呢?完全得力于家乡居于纯天然原生态之山水之中,我经常还会给省外友人介绍中国成语“开门见山”就是对我家乡之写照,星罗棋布之淡水天然湖泊也随处可见,距市中心之黔灵湖便是我一年四季游泳之场所,因之故只要出门旅行“泳衣”便是必备之物,特别是在那全国各地并未全力打造旅游产业,经济还欠发达,出门旅游将成为每个人之奢望,有些招待所甚至于连洗浴都成问题,能有机会下河游泳便是出行解乏之良策,回忆那1986年8月去广西桂林旅游时就住在漓江边,回到住地便到解放桥下去游泳消暑……因着好游泳之喜好,其旅行箱中定会备一套泳装同行,旨在条件允许绝不会放过每一次路遇天然湖海下水一泳消暑的机会:
(1)记得1984年到北国天津一游,与朋友相约四人一行骑着自行车向着地处塘沽区之天津新港进发,一来是去渤海湾见识大海的同时,去参观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大海港----天津新港,那可是一次迎着晨曦之朝阳向东骑行,而返程可是又一次迎着夕阳西下之夕阳红骑行的难忘历程。
身为长期生活在内陆南方边陲之我,是很难得有机会去见识大海并详细体悟其习性的。记得第一次见大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友人相约从天津骑自行车出发一路向东迎着朝阳,前往位于渤海湾之滨塘沽天津新港去观大海。此行也是我第一次在大海中游泳,使得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江河湖海之中畅泳,海泳是有别于淡水江河湖体验之异有三: 1. 海水含盐重; 2. 海水浮力大,游进阻力也比淡水江河湖泊大; 3. 若风大浪高时,海水异常的不平静,此时心智之冷静尤为重要,只得顺势而为,人在水面犹如一条小船随海浪摇滚不定,要是遇潮起潮落,还有突发情况示你,倘若没一定水性者断不敢冒然下水游泳……那与我同行的另三位骑行伙伴,因不会游泳那怕是可借此渤海湾一泳可解长途骑行乏也只有“望洋兴叹”,这便是学到用时方恨少之写照,最后她们选择了穿着泳衣在渤海湾边留影纪念罢了……
(2)记得1984年在南京沿着太平门骑着自行车去游览紫金山天文、明孝陵及中山陵,由于当时骑的是一辆小童车轻便,便推着自行车上山,参观完而骑着自行车下山,节约了不少时间,在参观完明孝陵后便继续骑行至中山陵途中,听当地人介绍在不远处有一栖霞湖位于半山腰可游泳,便兴致勃勃的前往,那曾想此湖哪有贵州的淡水湖泊之水域来得宽广,经目测也不可只有标准泳池面积大不了多少,虽说有遗憾还是下水一游以解凉罢了……
(3)记得1986年桂林一游,因当时旅游业欠发达,只有有限的几个招待所接待游客,甚至是有些招待所连浴室都未配备,我因此能游泳之故在象鼻山下水城畅游消暑,晚间又在所下榻之招待所附近,到漓江行晚泳好不惬意。
(4)记得在2016至2018年间多次到辽东半岛渤海湾海域一泳,则是另一番景象,此时时尚旅游已大其盛行,其海泳的条件比位于天津港海域好了很多,一来人多,其他服务设施也有所跟进,这便是游泳所带给人的乐趣。
想必既然位于花溪水库镇山村水域已对游客解禁,那每年夏天择时前往镇山村一游便会成为夏季消暑的不二选择,毕竟天然泳场比起室内泳池要少了人为消毒液之污染,也是人们舍近求远之故……
静逸轩主笔于照壁山南麓
辛丑七月十二日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