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初冬时节已经开始下雪了,季节由深秋转入初冬,白天的时间变得更短,似乎是连太阳也不愿意早起,很晚才懒洋洋地伸出头来观望这个世界,向人们宣告新的一天开始了。
上小学的时候要走很远的路程,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现在想来这样是万分艰难的事,那时却无感,觉得是理所应当。母亲那时是很辛苦的,她先起床做好饭,然后叫我起床吃早饭,中间用饭盒帮我装好饭菜作为我带去学校的中餐。
碰到下雨天,需要穿雨鞋走过一段泥泞的路,这个时候,我穿着雨鞋,母亲帮我提着干净的运动鞋,一直送我到水泥路上,我换上运动鞋,母亲提着我的雨鞋回家。泥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单程需要走半小时左右,母亲送我再自己走回家也就需要一个小时了,想来真是不孝,明明可以自己穿着雨鞋带着运动鞋去学校,却让母亲这样来回折腾。走在泥泞的路上,有时候泥土会溅到鞋子里,当倒出泥块的时候,它变成了一颗泥球,多么有趣啊!那时候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有多苦,反而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
到了下雪的季节,其实是非常开心的,满世界仿佛穿上了一件白色大衣,整个世界都是光亮的,那模样真好看,虽已时隔十余年,脑海里却还能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来。这种天气去上学也是要穿雨鞋的,但却不会像雨天那样弄得裤腿全是泥水,行走在被雪覆盖的路上,一脚踩下去从脚底传出一声声“噌噌”很清脆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那会不觉得下雪天有多冷,还经常抓一把雪在手上握紧使它变成冰球。走着走着偶尔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在洁净的雪路上留下了一行属于自己的脚印,这让我惊喜不已。在路上与同学相遇会互掷雪球,一不小心被雪球砸到衣服里,那种清凉的感觉真是痛快!
等到冬至那天,乡下有个习俗就是在那天做腊肉,据说冬至那天做的腊肉是最好吃的。家庭情况稍微宽裕一点的会在那天杀上一头猪,俗称“过年猪”。一般根据自己家里相应情况留一部分肉,另外的按市场价卖给附近乡亲,若是谁家的“过年猪”是红薯、菜叶等喂大的,这是非常抢手的,附近乡亲会早早地来他家等着,那时候母亲也非常热衷于此事,但因家境并不十分宽裕,不会买上太多。
买回肉之后,开始做腊肉,做腊肉也是非常讲究的,将肉切好后,用盐将其揉搓,放入瓷盆,皮朝下肉朝上,腌制好了以后,用棕树叶将其一块块穿好,吊挂在阳光下或通风处,在那个时代这成为了一道衡量家庭情况的标尺,谁家挂的腊肉多,人们就会说这家真殷实,过年买这么多腊肉。等到肉晒得滴油,开始进行熏制,将家里的柴火灶的铁锅取下,架上铁制或者竹制的箅子,肉置于其上,再将铁锅翻过来盖在上边,灶里放入茶籽壳为最佳,若无茶籽壳,则取锯木灰代之。这样来熏肉是有一定风险的,若无人照看,茶籽壳或锯木灰会因为滴下的油而烧着,曾有一户人家因为这个整个厨房都被烧了,这是非常不幸的事了。
如今,故乡的冬天已几乎不下雪,见不到小时候那样的场景了,曾经的泥泞小路也都变成了一条条水泥路,熏制腊肉因为不健康也很少有人那样做了,很难吃到那种炒好以后肥肉透明、瘦肉闪着几种颜色的腊肉了。我们不断地在拥有,也不断在失去,那时的生活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当回想,心里还是涌起一股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