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一首柳宗元比较冷门的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翻译:海边的尖山好似剑锋,入秋以来感觉处处都在刺痛我的愁肠。如果把我的身体化为千千亿亿份尘埃,就能够被撒上山顶遥望到故乡。
不知道诸位第一次读这首诗是什么感觉,我第一次读完这首诗感觉自己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此后每一次读都会觉得心被揪紧。
思乡是古诗的几大主题之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很少有没写过思乡诗的,所以佳作也多。但是读了那么多思乡诗,柳宗元这一首是最让我能共情到他有多愁肠寸断的,也是最令人难忘的。纵然优秀的思乡诗数也数不完,但我个人还是希望这首诗能在其中拥有一席之地。
大多诗人写思乡,常常就是写到月亮、大雁、子规等等意象,用词和表达方式也差不太多。而柳宗元他所用的意象,所用的词,和表达方式都是那么的不同。
前半句“海畔尖山”这种意象,我真是第一次见,而且还是在思乡诗这样哀怨缠绵的类别中出现。这句话一上来,整首诗的气氛就不一样了。
后半句“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和“愁肠”这样的用词都是常规操作,但是中间出现了一个“割”字,非常直观形象地让读者立刻就get到了他有多肝肠寸断。
最后一句,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很多人写思乡,都会写到登高望故乡,登楼望故乡,柳宗元也上山了,但是他登上山后还觉得自己站的不够高,要想象自己的身体化为千千亿亿粒尘埃(骨灰),被撒得高高的,这样才好尽情地遥望故乡。
古代人实际上是很忌讳拿自己的身体说事的,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根头发丝都要珍重对待。大家也很抵触火化这种形式,毕竟像挫骨扬灰这种应该是极刑。
但是柳宗元居然写出了自己化身千亿、遥望故乡的景象,读到这,感觉一生坎坷的他应该是真的丧极了吧。
评论家觉得他的诗与众不同、造语新奇,我倒觉得,他不是刻意在用不一样的意象、词语和写法,而是真的情之所至,有感而发。
虽然从小就学了很多柳宗元的诗文,但是喜欢上柳宗元,却是在自己成为老师后。
虽然从小就学了很多柳宗元的诗文,但是喜欢上柳宗元,却是在自己成为老师后。
某一天给孩子们讲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通分析过后,读到文章最后一句“是岁,元和四年也”,突然就被他触动,湿了眼眶,觉得这是个很辛苦地在和命运和“丧”作斗争的人。
提到身处逆境仍然坚韧不拔的人,我们往往会提到苏轼,因为他是真的很鼓舞人的那类偶像。苏轼一生起起落落,有被众星捧月的荣耀时刻,也有被贬海南(古代被贬海南,和流放没区别了)的至暗时刻。但是他有一种能力,就是豁达乐观,会开解自己,也会找生活中的乐子,是个非常励志的人。
而柳宗元,和苏轼一样都是年少成才,21岁就进士及第,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奈何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此后被一贬再贬,郁郁不得志。如果说苏轼的一生是起起落落起起落落,那柳宗元的一生差不多是起起落落落落落。
和所有被贬官的文人一样,柳宗元选择寄情山水,开解自己。
像《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座稍微不一样的西山,都能让他拿来安慰鼓励自己,说自己“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好像要重新振作了,好像要和过去告别了,但是我们纵观他的一生,就知道那只是他在努力安慰自己罢了。而且,被贬永州也不是他最惨的遭遇,后面还有更鸟不拉屎的柳州等着他。
他多像生活工作上不顺利,而且有时候会很倒霉的我们,努力一生境遇也很难有大的改变。
然后我们想,改变不了生活那就改变自己吧,可是努力过后才会发现,丧的底色始终印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此后余生还是得与命运与孤独与自己的“丧”一直、一直斗下去……
我们比柳宗元幸运的大概是,回家好歹没那么难。不至于写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样字字泣血的句子。
愿大家都能享受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平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