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问题
假设我们掌握全部的知识,那么建立合理的经济秩序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用数学方式求最优解。但实际上,知识是分散的,不会以完整的形式存在,而是由每个独立的个人掌握分散的知识。这么一来问题就变成:如何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知识?
2、利用分散的知识的最好途径,或者最高效的经济体制是哪种?
方案一:将分散的知识交给一个中央权威机构处理
方案二:把每人需要的知识提供给他们,由个人进行利用
方案三:居于两者之间的有组织的工业垄断(作者直接把这种方案毙掉了)
3、哪一种方案对知识的利用效率最高?
不同类型知识的利用方式不同。比如科学知识,可能交由一群专家掌握更好。而有关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按作者文中所说,包括信息、资讯、经验等特定情况的知识),因为每个人都掌握着独一无二的信息,只能由个人作出决策,信息才能被充分利用(即方案二最佳)。
对特定情况的知识的几个偏见:
1-认为科学知识才是全部知识,特定情况的知识不是知识
2-对掌握特定情况知识的人,存在偏见,认为行为不端或不诚实。(重生产轻商业)
3-这类知识应该很容易被每个人掌握。(实际上这类知识难以获得)
4、偏见背后的原因:不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变化
真正从事具体经营的人(微观层面)很注重经济活动中不断的变化。而经济学家更多关注统计数据(宏观层面),容易忽视经济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小变化。特定情况的知识无法进入统计数字,无法以统计数字的方式传递给中央权威机构,因此方案一(将分散的知识交给一个中央权威机构处理)不合适。那么必须找出一种方法,让“在现场者”来做出基于具体情况的决策。
5、怎么向决策者传递所需要的信息?
最终的决策者,必须熟悉具体情况,了解相关变化,并能立即弄到应付变化的资源。
那么问题变成:如何向他传递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价格体系。
在知识分散的体系中,价格能协调不同个人的独立行为。(文中举例了锡的供需变化通过价格的信息传导)
每个市场成员不需了解全部的市场整体信息,因为他们每个有限的视野合在一起就可以覆盖整个市场。
6、价格体系可以被看作一种交流信息的机制。
作者称其为“奇迹”,因为价格体系并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而是自发形成的。
价格体系的优点在于:
1)参与这个体系的个人只需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2)可以摆脱有意识的控制
3)促使个人不用别人吩咐就能令人满意地行事(个体自发参与、理性)
7、关于价格体系一些观点的讨论
冯·米塞斯:没有价格体系,我们就无法维持一个建立在广泛的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社会
托洛斯基:没有市场关系,经济核算就不可想象
阿巴·勒纳教授:价格体系促使个人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做符合普遍利益的事
作者反驳熊彼特的观点,认为应该研究如何通过只掌握部分知识的个人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现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