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16岁出家,17岁乞讨要饭,36岁称王,40岁称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
公元1368年大明建立,朱元璋当即立皇长子朱标为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而朱标这个人天性仁慈,对亲属兄弟十分有爱,对下属臣下也是礼貌有加,在诸王和诸臣子中威信颇高,德高望重,朱元璋也对这个儿子比较满意,寄予厚望。
也许是朱元璋杀功臣太过残暴,或许是朱元璋命该有此——朱标在当了二十四年太子后,38岁英年早逝。
朱元璋半生心血付诸东流。
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丧的还是太子。设身处地去想,精神不可谓不痛苦,灵魂不可谓不绝望。
太子是封建国家根本,太子去世,悲痛之余,必须要即刻着手考虑下一任太子人选。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皇位继承人为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为皇太孙。
那么会有疑问,为什么朱元璋不考虑其他儿子,而是将皇位隔代传给了孙子呢?
有两个关键原因。
一: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嫡妻(即区别于小妾的正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这个嫡长子最有继承皇位资格。
方便理解,给大家贴一个图示:
家主即皇帝,黄色方块表示的序号即为皇位继承资格的优先次序。
嫡长子最有继承权,其次为嫡长孙,再次为嫡二子(就是正妻的第二个儿子),再接下来才能轮到庶长子,即非正妻所生的但是最年长的儿子。
反正只要记住,嫡长一脉才为正宗,庶子一脉只能是分叉,所以容易理解,在皇位继承资格上,嫡长孙比庶长子更有法统地位。
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这样,我们就从根源上得到一个关键原因:嫡长子去世后,相比其他儿子,皇长孙朱允炆更有法统上的继承资格。
但是呢,法统归法统,在封建专制王朝里,这种事情还是皇帝说了算,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疑问:皇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就不传位给同样有资格的嫡二子朱樉,嫡三子朱棡(读音同"刚")呢?
好了,话再说回来,除了法统因素之外,还有……
二:继承人品行素质以及政局影响
秦王朱樉,这个人品行有点问题。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他的封地里乱搞事(至于搞了些什么事这里先不谈,反正肯定是影响重大的坏事),被老爷子朱元璋召回南京质问,看样子是要论罪处治,而这个时候一向德高望重的当朝太子及大哥朱标出面劝解,朱元璋才放过了他,只是口头警告了几句就放他回去继续当他的秦王。所以说,品行不过关,直接pass.
再说晋王朱棡,同样的,和他老弟朱樉一个德性。在他的封地里欺辱百姓、贪赃枉法之类的事情没少干,更要命的是,还有人给朱元璋打报告,告他欲行谋反!那还了得!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理由,只要有谋反迹象统统死罪论处。朱元璋大怒,当场就要处治这个不孝子,结果呢,还是咱们的宽厚仁义的太子朱标出面劝解,全力周全,就又把他放了。
所以,由于个人品行素质问题,出于对稳定政局的考虑,嫡二子朱樉和嫡三子朱棡在朱元璋心中都失去了继承资格。
那么,嫡长子朱标早逝,嫡二子和嫡三子又都不争气,嫡长孙朱允炆继位便是理所当然,也是最符合法统的结果了。
同时,我们可以来一个假设,如果嫡二子朱樉或者嫡三子朱棡即位会带来什么后果?
很简单。四弟不高兴,五弟不开心,X弟N弟也不乐意,因为他们会想,我们只认大哥朱标,他去世了,凭什么你就能当皇帝,我们等了二十多年,你说当就当,那我们也都能当!
于是就会导致诸王不满,起兵叛乱,中原大地再起狼烟……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当朝时太子李承乾谋反,废太子后他也同样面临太子继任人的难题。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嫡长子李承乾,嫡二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即唐高宗)。
这样看来,依据法统,李泰比李治更有资格成为太子,李世民最初也是有意如此,但是因为李泰说过一句话就让李世民寒了心——“杀子传弟”。
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生性宽厚甚至懦弱的李治以及被废的李承乾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有资格,就怕他们哪天不安分,提前下手解决后顾之忧。
再加上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的劝说,李世民当即改立了孝顺宽厚的嫡三子李治为太子,一来保国,二来保子,方为两全之策。
同样的,结合以上两点,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没有直接继承皇位而是依靠造反篡位:因为他是皇四子,不是皇次子。
而且尽管他雄才大略深得朱元璋赏识,但是有个更致命的原因使他根本无法取得直接继承资格,那就是:
他并非马皇后(即朱元璋嫡妻)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