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地铁上读到陶渊明的一首诗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手拙归田园
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一一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好多人喜欢田园生活,认为乡村生活恣意盎然,没有烦忧;但也有很多人厌恶乡村的无所事事,过于单调。之前,我总以为有两种人会独爱田园,一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习惯、也眷恋着生养自己的土地;而另一种人是佛教信徒,他们追求平静,远离世俗。第一种人很好理解,正如陶渊明的诗中所讲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但对于佛教信徒,我之前一直偏见的认为他们追求内在的平和,无欲无求到只是追求与世无争的活着。 所以,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因为可以在世人迷惑时为大家解除烦忧;除此之外,他们可能不会有所成就。
今日读《金刚经修心》,书中讲到:
佛陀的真正意思也许并不是鼓励我们去追求平淡,当然也不会鼓励我们去追求绚丽;而是启发我们全身心地放下,进入此时此地的当下。
佛陀是经历过世间沧桑的智者。因为经历过,他们才了解“永久拥有”其实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欣喜或满足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种情境,于是期盼这种幸福可以长久存在,一旦中间有变,我们惶恐不安;甚至在还没有变化的时候,我们也会焦虑,担心它不长久。可是,即使是初中哲学不也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吗?事实也会告诉我们,担心无益,只有适应变化才可以。那怎么去适应呢?
佛陀提醒我们:在台上的时候,想到下台的日子;花朵正当鲜艳的时候,意味着即将凋谢;掌声响起的时候,应当想到门庭冷落的滋味。世事无常,这是佛陀悟出的智慧。无常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失去,因为万物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我们控制,我们的害怕与担忧只会徒增烦恼,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能够做的是淡然处之,去接受变化;并关注当下自己的感受,这一刻,如果我拥有那我们可以关注并体会此刻;但也要想到下一刻可能会分别,分别时不要忧伤,知晓万物无常,本该如此。体会当下,才不会在负面情绪或对未来的憧憬中错过了现在。错失当下时刻,我们会发现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该去想的没有想,而总是在期望的也没有实现。
愿今天起我们可以放下执念,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