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国收到的一个学生。
说到陈国,我们就应该想到,孔子这一生有一个最艰险的阶段,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曾经好几天没有饭吃,学生饿得都走不动了。子张因为是晚期的学生,在孔子的身边也是非常活跃。整部《论语》按照篇章来计算,出现最多的是子路,然后是子贡,接着恐怕就是子张了,他出现的次数和颜渊差不多。
子张的个性十分直接,有一次,有一位音乐老师(古代很多音乐老师是盲者)来看孔子,孔子接待他的时候,就说这儿有台阶,有多少级,到了座位边上,再请他坐下,坐下之后,孔子就说在左手边、右手边第几位是谁,一个一个的介绍。结果盲者离开之后,子张请教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确实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啊!”
子张想要了解应该如何接待盲者,而孔子的回答反映了三个字:同理心。我们正常人是有眼睛的,不知道盲人的痛苦。盲者虽有拐杖,也经过训练,但他究竟不知道台阶有多少。所以如果有同理心,你就会对他说,有几级台阶,你的座位在哪,你的边上有谁。盲人虽然看不见,但是他跟正常人一样,全部都知道了。这样大家谈话的时候,他虽然看不见,但也知道谁坐在哪里,谁在讲话。
孔子的同理心表现得非常自然,完全不需要刻意去对谁好或者不好,这是儒家真诚的表现。而子张就这点小事情提出来请,我们才能看得出子张的用心,这件事情看起来没什么,只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事实上刚好可以反映出儒家替別人设想的心,我们说“如心为恕”,“恕”就是将心比心。我们跟任何人来往都应该努力设想他人所处的境地,千万不能太过主观。实际上这些都是小题、小事情,而子张却可以留心思考,可见他小小年纪,志气不小。
子张是孔子晚年时所收的弟子。因为有机会待奉在孔子身边,所以他可以常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我们看到,孔子会经常提醒子张,让他有所警惕,不要过于高做。孔子曾说过“过犹不及”这四个字,“过”指的就是子张,“不及”指的就是子夏。子张言行过于激进,而子夏略显保守。子张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他的理想目标很高,问题也提得很好,孔子都要仔细想想才能回答他。他的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从年轻时就要立定高远的志向,努力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