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注定与众不同:
一场对抗新型冠状肺炎的“战争”拦住了全国的春运大潮,也让本该热热闹闹的春节档“闪了腰”。
好在大年初一,《囧妈》在网络平台如约上线,算是给窝在家里的我们喂了一大颗“糖”。
相信不少人当天就看完了首映。
25万豆瓣网友评出及格分,有人觉得平庸不好笑,有人被深深戳中心窝。
而我就想跟大家聊点儿容易被忽视的——
不再满足于观众笑完就完事儿的徐峥,
和不只是囧的母子情。
作为“囧系列”电影第四部,《囧妈》依旧延续了“中年大叔”“一路囧途”“有笑有泪”的传统,讲述主角徐伊万阴差阳错被困从北京到莫斯科的长途列车,被迫和妈妈共处六天六夜,一路母子俩矛盾不断升级的故事。
嬉笑怒骂中掺杂着搞笑和戳心,喜剧外壳里裹挟着温情和矛盾。
然而不少网友看完,却各种遗憾和失望:为啥“山争哥哥”不再让我们捧腹大笑了?
让我说,这就是徐峥故意的!
01-不想再让我们笑完就完事儿的徐峥
其实从2012年的《泰囧》到2015年的《港囧》,徐峥就逐步“改造”了简单耍宝抖机灵讲段子就完事儿的爆笑喜剧风格,转而借“囧系列”传递对中年人生的感悟:
《泰囧》里,主角徐朗(徐峥饰)的中年“囧”态,碰上满身二百五气质的王宝(王宝强饰)的爆笑旅途是主线,但其中也蜻蜓点水般涉及了对家庭的反思,成为影片中少有的“泪点”。
到了《港囧》里,中年“凤凰男”在初恋女神和现任妻子之间的摇摆和抉择(也是青春爱情和现实婚姻的碰撞),一跃成为主角开启香港“囧途”的导火线和情感内核。(虽然有些烂俗)
而这部《囧妈》更是直奔主题,将现代中年人与父母间的“爱恨纠葛”,作为整部影片的主线贯穿始终。
而以往“囧系列”的大部分笑点,反而被一众大佬客串的配角承包了:
比如被叫“大姐”的隔壁乘客沈腾;
表面彪悍、内心是个宝宝的“铁憨憨”列车员贾冰;
以及不遗余力帮倒忙的“猪队友”郭京飞。
可以想象,《囧妈》想要的就是在搞笑喜剧的外壳里,包裹一种对现代母子亲情的解读,从而达到“笑”果与眼泪齐飞、搞笑与温情共鸣的效果。
02既囧又拧巴的母子情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中国式母子关系,那么“囧”大概是最合适的。
就像《囧妈》里所呈现的那样:
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于是开始不定时、不定点、不分场合地疯狂投喂,从小番茄、煮鸡蛋到各种薏仁水、芝麻糊、枸杞茶等自制养生饮料。
然而你真对她做的红烧肉大快朵颐的时候,她却拼命拦住不给你吃最后一块,转而监督你“管理身材”。
明明是真心实意为你好,担心你的婚姻、家庭、生子等一切人生大事。然而对子女来说,这却成了毫无“底线”地干涉个人生活。
一旦你觉得压抑,想要逃离,哪怕是自己做主一次,都是会被当成“不听话”“不乖了”“不孝顺”,仿佛不但要听从她们的安排指导,还要感恩戴德。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好心办坏事儿”能解释清楚的。
说到底,是爸妈习惯了把子女永远当孩子看待,希望一直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做子女的“指路明灯”,却往往因为不理解子女的心思而变成了“强加”和“硬塞”,到头来往往成为母子大战的导火索。
如果说爸妈是把控制当成爱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作为子女,就真的“无辜”么?
《囧妈》告诉我们,不,子女同样在把自己的思维和生活习惯“硬塞”给父母,甚至自己的婚姻伴侣,以自己的方式“对你好”而不顾对方的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
正如影片里重复出现的两句话,一句是徐伊万的妻子在影片开头“控诉”他:
和徐伊万“控诉”妈妈的话几乎一毛一样:
如果把这种母子亲情的“囧”继续深挖下去,或许《囧妈》给我们的共鸣和“泪点”将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影片却陷入搞笑喜剧和催泪亲情的“拧巴”之中,想要兼顾却两不深入。
给了观众戳心的共鸣点,却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内在的根源,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人觉得“隔靴搔痒”,艺术而不切实际:
雪原中的“大战黑熊”,错过火车后偶遇热气球,演出迟到后任性上台演唱······母亲为救徐伊万把自己“喂熊”的场面的确令人感动。
帮母亲圆了红星大剧院演出的梦,看到母亲的高光时刻,的确一定程度上能够给母子俩互相重新认识彼此创造一个契机。
然而细想就知道,这不过是导演徐峥的一种艺术化处理。就像玛丽苏爱情剧里主角“开了金手指”,想啥来啥,用意外收获的“大团圆结局”。
徐伊万和母亲之间的问题解决了吗?妈妈那句“我的伊万长大了”就能让母子间的隔阂“一笔勾销”?
我看不一定。
03徐峥的下一部是否值得期待?
当然。
尽管在5.7分的《港囧》之后,《囧妈》依旧是勉强维持在及格线的“不完美终章”,但“山争哥哥”通过《囧妈》进一步把喜剧带入现实主义的尝试,的确够大胆。
期待这位新晋导演带给我们新的作品,一种完全撒开手展现自我导演风格的新惊喜!
【版权提示】毒角戏(wx:dujiaoxi2019)尊重并保护版权。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处理;若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标明出处,否则将保留法律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