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出渊》是杨裕平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以父亲龙儿的传奇革命生涯为主题的回忆录式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最终成为一位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的故事。
龙儿出生在抗战时期的晋西北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自少年时代起就展现出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他在晋绥边区第二中学接受教育,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深刻理解了革命的真正含义,并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毕业后,龙儿投身军旅,被分配到晋绥军区通信科担任报务员。在这里,他不仅参与了重要的军事通信工作,还在贺龙的领导下,参加了1946年4月8日“黑茶山”失事飞机救援行动和胡匪进犯陕北时的“诱狼”行动,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1948年,龙儿西渡黄河前往延安,途中在山西临县三交渡口遇到了东渡黄河的毛泽东、周恩来及任弼时。在五省联防值守期间,他以纠察身份规范台网秩序,认真聆听贺龙的教诲。同年秋,作为骨干力量,龙儿奔赴黄龙山,加入了西北野战军的战斗序列。
在西北野战军中,龙儿承担了重要的通信联络任务,包括与二野刘邓部队和海南琼崖纵队的通信联络工作。随着战争的胜利推进,他又随一野机关进驻西安,参与了“扶眉战役”和兰州攻坚作战的通信保障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龙儿继续在军委西北通信枢纽担任排、连级值班员的职务,为新中国的通信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因其卓越的表现和贡献,被授予少尉军衔。
《小龙出渊》以其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为读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文学体验。书中通过描绘晋西北农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乡村生活的韵味。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晋西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从春天的田野到夏日的河流,从秋天的丰收到冬日的雪景,每一个季节都充满了生活气息。
《小龙出渊》还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乡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勤劳善良的农民、有机智勇敢的少年、有慈祥和蔼的老人……他们共同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小龙出渊》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又有流畅的叙述。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和民间谚语,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书中的文字简练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它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了晋西北农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与韵味。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乡村世界,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一般来说,老一辈的革命故事,多为训导下一辈的教科书,很少有文学味道的。然而杨裕平先生的《小龙出渊》却写得很有文学味道,让人读起来不累,在轻松愉悦中就读完了这个革命的故事。
杨裕平先生在《小龙出渊》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一辈革命者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他也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动机。
这种深入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富有文学魅力的艺术作品。杨裕平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对仗、象征等,使得这部作品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寓意。他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小龙出渊”这一意象,既代表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象征着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杨裕平先生的文笔流畅自然,语言优美动人。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这部作品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这种优美的文笔和流畅的叙述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小龙出渊》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设计,成功地将一段严肃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部富有文学味道的作品。
这部作品不仅让人们对老一辈革命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杨裕平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政工师。1960年5月生于甘肃兰州,1976年12月应征入伍,服役于兰州军区84543部队。1981年11月,他成功考入西安陆军学院通信专业深造,并在毕业后历任排长和指导员等职。1994年10月转业回到陕西西安,担任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总经理,直到退休。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在军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超过70篇作品,涵盖散文、报告文学、特写及新闻等类型。此外,他还参与了军区政治部组织的“建国4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并以纪实散文《秦岭人》获得优秀作品奖。
杨裕平先生是一位待人热情诚恳的兄长,我们曾在一起共事三个多月,感受到他的谦逊和儒雅风范。谨此祝贺杨裕平先生大作出版,也期待他更多的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