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已经过世近8年了,我却很少动笔去写和他有关的文字,不敢。
昨晚加班做表格,做着做着突然发现还有10分钟就12点了,我还没更文。就在手机上翻了下旧文,发了那篇《永远的幸福》。
那是07年12月,初到深圳两个月不到的我被指定参加演讲比赛,不喜也不擅长人前发言且从来演讲过的我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3000多名师生面前。
临上台前,我给自己打气,“你可以的,因为你是***的女儿……”就这样,我一遍一遍告诉自己,走上了舞台,在那里去诉说父亲给予我的幸福瞬间,甚至在后面歌词部分,忍不住泪流。虽然最后因为不合主题(校内老师感动你的幸福瞬间),只得了三等奖,但下台后有人告诉我,她也在下面泪流,我觉得已足矣。
就是这样,每次面临困难,想退缩了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是父亲的女儿,是母亲的女儿,一遍一遍告诉自己,也就有了前行的力量。
父母于我而言,就是力量的源泉。
我很幸运,有这样一双父母,虽然幼时物质上暂时贫乏,但能给予我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最重要的是,他们无条件的爱我。虽然爸爸妈妈一天没有学过正面管教,没有学过阿德勒,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一直在践行。爸爸宽容妈妈,妈妈尊重爸爸,几乎没有吵过架。爸爸善良、宽容、乐观,妈妈善良、宽容虽然有时有点小暴躁,无条件的爱家人。家人有爱,可以互相支撑。所以在我年少时独自一人异乡求学时,觉得难以坚持下去时,打个电话回家,听一下爸爸妈妈的声音,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每年的寒暑假回家更是如此。
家,由这样的爸爸妈妈营造出来的家,在我心里,就是港湾,避风港,在外面受到一切委屈、挫折时,只要回家就可以疗愈,哪怕我会将委屈深深埋在心里,报喜不报忧。所以现在的我,面对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尽管也会疲惫,会懒惰,会委屈,但是更多的却愿意积极面对,主动寻求沟通的途径和解决的办法;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尽管也会悲观和消极,但更愿意正面的看到,善意的相信。这种平和、宁静、坚强和乐观,原来是根植于此的。
现在有时候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学生回避甚至抗拒父母和家庭,甚至有的时候父母的介入会导致问题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而往往家庭不和睦,父母频繁争吵,对孩子多指责少肯定的家庭孩子出现问题会更多更明显和更严重,但是很可怕的是往往当事父母对此不理解不接受,只是一味的指责抱怨,结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亲自之间的矛盾加剧进而更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应当成为根植于孩子内心力量源泉,这样即使有一天,他的人生不顺畅,遭遇厄运,也不会畏惧黑暗,因为内心源自于家庭的温暖会源源不断地给他提供能量,让他有抗衡的力量和信心,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