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你给我一颗糖 ,我会给你小蛋糕,你拉我看小星星 ,我就会带你晒太阳。
为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心疼自己、体贴自己呢?
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决定他后来往哪走。”
父母在教育的土壤里播下了什么种子,孩子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父母低入尘埃的爱开不出美丽的花
作为父母,我们并不在乎孩子赚多少钱,也不奢求孩子的回报,唯独担心教育不好他们。
不成想,父母过度卑微的溺爱,终究会养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想让孩子学得尊重与爱,懂得心疼他人,那么父母一定要改掉无条件溺爱孩子的习惯。
孩子的需求,有时候要让孩子通过努力获得,而不是父母的一味牺牲和无限给予。
父母把自己的分量放在孩子的心里,他才能永远感受到父母沉甸甸的爱。
孩子的懂事从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开始
当父母一次又一次拒绝孩子淋雨时,无形中也在剥夺孩子懂事并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很难学会如何爱人。
正如作家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父母爱孩子,首先就要让他们了解并参与父母的生活。
亲子关系变得融洽,父母和子女都能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这件事才能真正存在。
当父母试着放开手,孩子有机会在生活的训练场摸爬滚打,他就能懂得生活的意义。
并从中建立起同理心和责任感,也会在付出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信。
从小被尊重和共情的孩子
才会习得爱他人的能力
每一次渴望关注都会被敷衍、忽视甚至是指责:“烦不烦,没看见我在忙吗?”“自己玩去。”
每一次不小心犯错都有无休止的唠叨:“怎么又打碎一碗,吃饭不要玩手机,不要一直看电视,早就跟你说过嘛......”
经常性不被理解,孩子也无法理解家长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开始选择性的和父母交流,最终无话可说。
要知道,孩子们的感受,从来没有被好好对待过。
所以长大后,他们不是不想心疼父母,而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关心,也不知道如何去爱。
一个人如果童年时被父母好好爱过,能够好好地接纳自己、爱自己,自然也能习得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父母给孩子持续、稳定的关爱和共情,孩子能够确信自己是被认可和接纳的,内心充满了能量。
父母适当“变弱”孩子就能变强
铁一样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
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一个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不图一时之勇,也不是对孩子无条件屈服,而是用一种柔软的智慧。
父母故作坚强,容易给孩子“家中无大事,出事有爸妈”的错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以强制强从来不是教育孩子的上策,以柔克刚才是王道。
适度示弱,孩子才能变强,这也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信任和放手。
父母恰如其分地示弱,也能成为孩子变强大的助推器。
每一个懂爱、会心疼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爱意,不妨试试多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他感觉自己是被理解、被重视、被需要的。
当孩子感受到这份无条件的、浓烈的爱意,也会变成一个小太阳,回馈同样的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