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原理、在培训中的应用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文中提供了两种教学设计方法,可供培训师、教育工作者参考。
建构主义说了啥?
大概一百多年前,一位可爱的老人(不信看照片)叫皮亚杰提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原理。这位老人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依赖于“图式”的变化。
图式:即认知结构,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组织,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适应环境。皮亚杰认为,智慧就是适应。
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图式会不停地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人认知水平的提升,比如说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更替。而造成图式变化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同化作用,一种是顺应作用。
同化作用,相当于认知的量变,比如说1+1=2、1+1+1=3,1+1+1+1=4……,你只需要知道之后的数字符号5、6、7、8,就能完成一步步的计算。
而顺应作用,相当于质变。比如当你学会了加法后,突然有一天老师问你1X1=?,你就不会做了,因为加法思维和乘法思维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建构一种图式来处理乘法问题。
总之,皮亚杰奠定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之后的学说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比如苏联超级牛逼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一步发展了可爱老人的学说,他认为“社会文化因素”不仅影响而且促进了人的认知发展。
建构主义和培训有啥关系?
认知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学习”,培训人只要掌握了“学习”的原理,就能懂得如何设计一场有效的培训。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老师告诉你知识,然后记忆知识。而是需要在“特定环境”下,经学习者主动探索,经过特定对象、所需资料的辅助后,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图式)。
这里重点强调了环境、协助者、互动和认知建构。那么给予培训设计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以学员为中心,激发旧认知,链接新认知。强调了每个学员都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培训者要理解和激发他们本来就有的水平,引导进入更高的水平;
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为“顺应”和“同化”作用创造条件。比如合作开放的学习氛围就更有利于顺应作用;
充分的互动和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料。助推教练、组长、同学等角色的设置以及各角色间的充分互动有利于学员认知的发展,因为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来源于人与外在环境间的互动,这个外在环境包含了人、事、物;
培训要围绕“建构认知”展开,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否则学员学了就忘,也不会付诸实践。认知建构成功意味着学员清楚所学内容的本质、规律、与其它事物间的联系等。可以通过提问和测试手段了解学员认知建构情况。
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建构主义的理论更偏向于哲学层面,所以到底该怎么做属于技术、应用层面的事情啦。接下来说该怎么做。
那我该怎么搞教学设计呢?
这里介绍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脚手架式”课程设计法,步骤如下
- 搭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根据学员所需认知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差距,建立课程概念框架;
- 进入情境:通过问题或情境,引导学员进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旧认知;
- 独立探索:让学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培训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料、工具帮助学员实现认知提升;
- 协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各自阐述观点、想法、感受,使学员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建构新知。
- 效果评估:让每一个学员发言、老师点评,引导正确的认知建构;
除了脚手架式教学法,还有抛锚式、随机进入式、情境式教学法,这里不一一赘述,但都是围绕“认知建构”进行设计。
当然,建构主义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因为他只注重了学习提升的层面,而忽略了现代企业更关注的行为和绩效层面的提升。(见培训评估的柯氏模型,不懂的问度娘)
后来的教学设计专家吸取了建构主义的精华,根据新的时代需求又进一步发展了新的教学理论。比如梅里尔的五星教学法。
五星教学法的核心原理包含五个:聚焦解决问题、激活旧知、展示论证新知、应用新知、融会贯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