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自然留下了许多绚丽的文化瑰宝。而中国书法无疑在这光怪陆离之中占据有不俗的地位。
汉字最初形态是甲骨文,随后发展成金文,然后在汉代基本转型为隶书,之后再发展成行楷草等字体。其中隶书之后见到的大部分书法与现代书法相近,所以可以说,隶书的发展是近现代书法发展的基石。而隶书,也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
隶书初现在秦朝。秦始皇统一文字,改进篆体,后来从篆体发展出隶体,也受秦始皇的赞赏,于是隶体也被广泛应用。而汉朝是隶书大盛的时代。在汉代,四百多年间社会稳定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到了三国时期则是隶楷并存。魏晋时期楷、行、草三书盛行,奠定了现代书体的格局。晋代后书法理论发展起来,推动了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所以,两汉时期成为了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书法朝着使用简便、字体美观方面发展,书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
而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隶书历年以来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如西狭颂、埔阁颂、张迁碑、曹全碑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选择五幅隶书代表作品鉴赏。
马王堆帛书是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是现代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从笔法来看,《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圆厚。而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列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阶段的文字特征。
西狭颂作为汉代隶书代表,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就其笔法而言,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线条特色,仍显示出了丰富的隶书韵味。就其长横而言,一般两头较为粗壮,中段较为平缓,显得力量内蓄沉郁,给人以稳如磐石的感觉。如"栗"字的首笔长横。"蚕头燕尾"作为隶书中最显著的特征,在《西狭颂》中也反映得淋漓尽致,别具一格,如“面”字长横。其燕尾基本上以圆和状为主,用笔之力在起笔处开始蓄集,然后长长挑出,而收尾处或上挑,或平出,或内聚,或外拓,手法变化多样,姿态各异,均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其字体同属篆、隶之间,但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康有为层对其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后汉以来,碑碣云起。而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此时字体已基本摆脱篆书之气,笔法上,笔画圆润,圆头圆尾,长横以“蚕头燕尾”代之,字体上四平八稳雍容华贵,结构上横有行竖有列,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而且作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碑,字体清晰,为千万人所临摹。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泽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相比于曹全碑,礼器碑中之子更显厚重,其燕尾厚重之气机器明显,被认为是汉隶的极致,精妙峻逸。
除上述作品之外,代表隶书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而隶书发展至今,俨然已经发展成为稳重、优雅、端庄、华贵的代名词。但隶书受宠于此也受困于此,由于其笔法框架规则,其变化性远不及之后发展的行楷草书,王羲之当年写“之”有21中写法,而在隶书中变化可能只是一手之数。而随着现代隶体的发展,市面上见到的多为打印体,远不及古时碑林上之所刻,所以笔者认为,最好的隶书被留在了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