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冷漠的人。
就拿最近飛機失事的事件來說。前一陣子,電視新聞都在連環播報這起事故,在我身邊的人看着鏡頭抓到家屬們掩面痛哭,一副無法接受的表情時,都覺得很難過,覺得他們好可憐。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這樣無辜地死了,想着想着,自己也跟着心酸起來。
但我看到這起事件時想到的卻是,爲什麼飛機會出事?是不是起飛前溝通工作沒有做到位?沒有按照標準作業程序檢核所有機件?我會去粗略計算,飛機的意外發生率那麼低(印象中可能一年可能就1,2宗左右吧),現在卻一連就傳出3,4宗飛機失事事件,這是不是黑天鵝效應?說明了什麼?
然後,爲了解開我的疑惑,我還會上網找資料(註:我推薦Wiki的這篇編年體,資料很齊全),也因此發現一些有趣的事實,解開我一直以來的迷思。
- 飛機失事事件頻率固然低,但也沒我想像中的低,原來全球大概1年都會有10-20宗致命事故。
- 毋庸置疑的,飛機每年的航班次數不斷增加,但發生致命事故的次數卻不斷降低,顯示航空安全其實還是做得很好的。
- 迄今爲止,2014年的航空致命事件是最低的,才7宗。
最後一點很有趣,因爲隨着這幾宗航空事故被媒體關注後,我們都下意識地覺得今年的事故肯定比往年來得多,殊不知正好相反,今年的航空致命失事率是有史以來最低的。
是因爲女人天生比較感性?
再說一個故事。
偶爾,我老婆會提起以往我們談戀愛時的事情,他會記得某事某刻我們曾一起到某一家餐廳吃飯,我穿了藍色襯衫,她則穿黑色連衣裙,那天我跟她聊到了我姐姐小孩的事情(她都記得……)
而十有八九,我對她說的事都不記得了;即便記得,也是印象模糊。爲此,老婆經常埋怨說我都不記得我們以往的甜蜜回憶,我把對她說過的話,對她做過的事情都忘了,我是一個沒心肝的傢伙,我不愛她了。 =.=||
明明自己就是一個愛老婆,愛家人的人,卻因爲記不起以往的回憶而被扣上「負心漢」的名號,還真是冤枉啊。
是不是因爲我每天接觸太多資訊,腦袋處理不來,以致我和老婆的回憶被自動排出腦袋?還是因爲女人比較感性,男人比較理性;女人記得故事,男人記得理論,所以老婆會記得我們在一起的回憶,我只記得當初是如何客觀地分析自己的感情?(還是我和她約會的時候都在期待接下來的時刻,沒有在認真和她度過「現在」….)
我也「知道」空難死者及其家屬很可憐,但,我就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感受,我會想「對啊,好可憐,不過人生就是這樣,有可能突然就去了,所以要把握現在,把人生過好」。
也許是因爲我是一個幸福的人,雙親至今都還在世,所以沒辦法體會失去至親的感覺?
「同理心」是什麼
直到最近讀了一篇網路文章,才從另一個角度開始看這個問題。
文章作者李坤珊是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的畢業博士,現任職於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和幼兒園。她在這篇「同理心,從愛自己開始」的博文裡談到何謂同理心,以及如何讓小孩培養同理心。
她在文內提到,我們大人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大方的,樂於分享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其他的孩子想要自家孩子手上的玩具時,我們總會「善意地」提醒自己的小孩「讓他玩一下嘛」、「大家一起分享啊」,或威迫、或利誘地讓自家小孩將手上的玩具「分享」出來。
結果,玩具是「分享」出去了,不過自己的小孩的感受卻是受委屈,不開心的。因爲他感覺我不是和你一起「分享」我的玩具,而是我的玩具被「剝奪」了。換言之,他是在非自願,非主動的情況下分享自己的玩具。
這,作者提到,是無助於培養「同理心」的。
孩子需要先「得到」:先「有」,才會「分享」。他們需要先體會「自己擁有的喜悅」,覺得這種感覺很好,很開心,很滿足。當他們得到滿足後,他們才會想到「我很開心,我也想要你開心,我們一起分享這個美好吧」,然後才願意分享自己手中的玩具。
所以,孩子要「先有愛」,才會「愛人」;
孩子要「先得到保護」,才會「想要保護人」;
孩子要先得到大人的「同理」,才會有「同理心」。
要注意的是,「同情心」和「同理心」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同情心」是,「啊,你的處境很可憐,讓我來幫你一把,你應該這樣這樣」或「啊,沒關係,至少你還有…..」等,事不關己的安慰方式。
而「同理心」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能力。你會讓對方知道「我曾經失落,我曾經歷低谷,所以我很能夠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我不一定能夠幫到你,但是,我會靜靜地在旁邊支持你」。你讓對方向你傾訴,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
<a href="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60290-16c03008a9235567.gif"></a>
Empathy is feeling with people. (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其實不是他人的「同情」,而是「同理」。人都是有自尊的,我們都知道(就算不知道,也想要自己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如何去做。我讓你知道我在做的事情,是因爲我想跟別人分享,我要表達自己。至於你的看法是什麼,對我而言不重要,我不需要別人插手我的事。
我的父母都是那種「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我說了算」的人。自小,我們家的小朋友們就一直籠罩在他們「命令式」的護蔭之下長大,每當提出任何意見,只要他們覺得不妥的,一律不被接納,只能按他們說的去做。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大人了,走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所以對任何事情的判斷都是正確的。我們小孩的眼光不夠長遠,判斷不精準,按他們安排的去做就是最妥當的選擇。
最後,按照小孩要先有「愛」,才會「愛」別人的邏輯來看,小時候的我沒有被大人以「同理心」對待,所以,我自己也沒辦法養成「同理心」,或者應該說,我從來不會去想「同理心」是什麼,我只管自己的感受就好啦。
如何培養「同理心」
這裏有一部由RSA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for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 製作的短片,叫同理心的力量。
(註:RSA 是一個慈善機構,其成立目的是爲了找出有效方法來改善目前社會發展遇到的挑戰,瓶頸。這是一部卡通視頻,影片不長,2分鐘,角色設計很可愛,我推薦大家一定要看。)
短片中概括出同理心的四個特質,分別爲
- 接受觀點
- 傾聽,並接受對方的觀點。這不容易,因爲我們都有自己主觀的看法。(失戀?沒關係啊,他本來就不適合妳。)
- 不加評論
- 這是要展現同理心最難的一點,因爲對方向我們傾訴,肯定要放低姿態。他在低,我們自然站在高處,人一站上高點,就會不自覺把自己當成英雄,把自己當成對方的導師,總是嘗試給出「正確」的答案。(即便我們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的,也許根本沒有正確的答案。)
- 瞭解他人的情緒
- 要如何做?我的方法是,拿出當初失戀的心情應對。想想,你向朋友傾訴你失戀的情形,你會希望他跟你說什麼?還是只希望他好好聽你說話?
- 嘗試與他交流
- 聆聽後,給對方一個肯定:「你一定很難過,沒關係,我瞭解,因爲你已經很努力了」、「慢慢來沒關係,我會支持你,陪伴你」。
</a>
如同上圖一樣,熊哥哥拍拍狐狸妹妹的肩膀「沒關係,慢慢來,我會陪伴你」…
</a>
最後,給她一個愛的抱抱。=)
後話:雖然我父母沒有以「同理心」對待我,但說真的,那個年代有哪個父母會耐心地觀察你的心理活動呢?能夠賺到錢,把家人小孩餵飽,給他們一個舒適的家,已經是他們很偉大的成就了。所以我沒有責怪我的父母,他們還是我一生中最愛的人,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