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线上进行了校园心理健康普及行动第二模块,“学业成长”培训。
培训中老师重点讲解了两方面内容:
一、学生认知、学习风格和个性差异
二、学习压力来源、应对与情绪的调节
通过培训使我了解到有的学生课堂上坐姿不端正,不一定就是不学习,也许这就是他的学习风格,只有这样坐着才能接受知识最快。学生认知风格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是不同,有的可能喜欢听,有的可能喜欢听并且看。培训老师讲述她背东西规规矩矩坐着就达不到最好效果,必须在床上躺来躺去的背。她听讲座必须记录笔记,哪怕过后可能在没看过,但是当时记录的过程就是她对知识认识的风格。我们在了解学生学习、认知风格后就能正确看待学生。对于学生学习压力来源、应对与情绪调节给我最大感触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来源不仅是学业,也有可能是生活事件、日常困扰,教师的压力除了生活事件、日常困扰还有工作枯竭,对于这些压力我们怎样应对与情绪调节?我们要保持健康,尤其充裕的睡眠。睡眠是一种自然且非药物治疗焦虑的很好手段。睡眠好压力小。规律也是缓解焦虑的一种好方法。学生老师每天都有规律的做事,就不会因为贪恋手机或其他诱惑,无法规律自己而产生焦虑。另外,教师要有足够的资源,教学是不断倒水的过程,只有老师具备足够的资源才能缓解教学带来的知识匮乏焦虑。作为教师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情绪,当我们带着情绪,特别是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去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仅不能够有助于解决问题,很可能会使得其反。
听完讲座又重温了《童书里的教育学》“情绪认知与自我调控”这里为我们讲解了孩子有情绪时,我们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可以这样做:
(1)给一个拥抱或者用孩子喜欢的其他方式抚慰孩子,等待孩子平静下来。
(2)让孩子讲述事情经过。认知和情绪调节
(3)认可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知道你很难受,如果是我也会难受的……”
(4)共商解决办法,或者大人提供适当选项供孩子选择。
(5)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正在经历的感受。
(6)让孩子更容易借鉴以往的情绪经验。
(7)帮助孩子区分不同的情绪。
(8)提升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9)让孩子明白情绪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10)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大人要意识到总是否定打压孩子的情绪是不对的,然后致力于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支持,此时大人向孩子传递的便是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了。儿童在发展对情绪的认知理解能力时,是有时间段的,这个阶段大人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的帮助他们认知情绪并理解帮助他们控制情绪,如果这个阶段没能得到帮助,长大后很可能遇到以下情况:
极其容易愤怒,沮丧和抑郁
对自己或他人有虐待倾向
做父母很失败
极其容易对某样东西上瘾
有犯罪和暴力倾向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普及,让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度过情绪认知与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