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昨晚看到现在,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看到作者是跟安迪葛鲁夫/杰克韦尔奇齐名,就不奇怪了,作者厉害!书中从头到尾就说明一个问题:如何做一个产品引爆市场,连续引爆市场 。 这个问题的确足够复杂;
说读后感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产品教父级的人物张小龙的编年体史
1岁, 1969年,出生湖南
25岁,1994年,研究生毕业
28岁,1997年,搞定第一个五星级作品Foxmail,名震江湖
32岁,2001年,财务自由,1200万Foxmail被收购,开始思考灵魂,外表和意识
36岁,2005年,跌入谷底,因为搞砸了马化腾交给他且寄予厚望的QQ邮箱
37岁,2006年,自发愿力,立志做一个像迪拜帆船酒店一样的七星级邮箱,被嘲笑
39岁,2008年,重生,QQ邮箱被评为腾讯七星级产品
41岁,2010年,QQ漂流瓶大获成功,因为捕捉到了人性内心的孤独感
41岁,2010年,腾讯内部三个部门同时赛马类微信产品,微信1.0上线
42岁,2011年,新功能 “摇一摇” 成为杀手级武器
43岁,2012年,新功能 ”朋友圈“ 再一次引爆市场,一统江湖
可以有很多个角度来解读他的故事, 我想说明有两点:
1. 要打造无与伦比的产品,要有慧根:他28岁能够名震江湖,让后面的促底反弹有了可能性,一次成名可能靠运气,连续成名运气已经不管用了;
2. 打造互联网产品,年龄不是问题; 他39岁凭借QQ邮箱获得重生,41岁才打磨出微信,如果你30多岁还没有功成名就,不要气馁;
开始说读后感,下面说三个感触很深的案例, 书中的警句我放在了截图最右边的一列,不过警句看看就好, 警句可能今天看起来对,明天就错了,关键是边看边独立思考;
案例一:关于 KPCB 凯鹏华盈, 如何做出连续🐂 的产品; KPCB声名远扬, 阿里/百度/京东/神州都在他们投资的列表里面;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处于创造巨大需求的边缘 ? 关键的线索是公司的老大距离客户的反馈有多远。创业的朋友可以反思一下,每天有没有固定花时间来关注客户的反馈? 花的时间是否足够?
下面是KPCB投资软件公司的判断逻辑, SAAS的创业公司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公司打造的产品的得分情况,想获得KPCB的青睐,每一项都需要满足,大多数公司只能满足其中的2~3项;还有一个逻辑: 投天使看概念,投A轮看产品,投B轮看数据,投C轮看竞争,投D轮看回报; 这个跟KPCB的逻辑也不矛盾,产品部🐂, ,即使走到了D轮,仍然有可能面临坍塌或者因为落后被遗弃;
案例二: 关于背景因素:看似无关的因素左右产品成败; 举了Kindle的案例;amazon的生态系统里面, 是通过低价销售kindle硬件,然后获取用户,再通过获取的这部分新用户的线上消费来获利;书中是从kindle 和amazon的产品自身来解读的 ,施乐研究中心这个神奇的研发中心又一次登场,这个研发中心跟apple /amazon/microsoft 若干个伟大公司的产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案例里面“看似无关的因素” 其中一个是出版商,出版商表面支持,向前推进,因为触及自身利益,暗地里极力反对,成为重大的摩擦力; 业务增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潜在的摩擦力,找出来,解决掉,否则,哪天企业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案例三:还是关于背景因素,看似无关的因素左右产品成败 :案例公司是利乐包,是一家瑞典公司,公司的口号是以客户为中心,喊这个口号的公司遍地都是, 但是知易行难,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公司寥寥无几; 他的业务模式相当简单也相当复杂,简单在他就是一家做包装的公司,复杂在他要搞定客户,搞定客户的客户,搞定客户的客户的客户, 这家公司才能生存;这一家包装的企业也养了“看似无关”的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实则为了全线的协助客户解决问题; 他打入美国市场的过程也非常值得玩味,打法跟《跨越鸿沟》的总结有些类似(强烈推荐这本书),先挑选出来哪些是种子用户,然后运营好(服务好)种子用户,然后在“跨越鸿沟”;
最后,企业出行服务如何缔造传奇呢? 关于滴滴/易到/uber 的竞争,总体大家提供的供给服务和 C端/B端需求的错配都很严重,如下图, 怎么把“错配”变成”正配“呢 ? 先暂且不表;
看到这,有没有这个感觉: ”道理都懂,还是过不好一生“, 这就对了,自己的公司的解决方案还是要自己悟,读书能够激发你的思考就已经有足够的价值了;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