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回到老家一些时日后,木子同学觉着生活有些沉闷,想看看周边不同行业的同龄人都在干些什么,于是想去认识一些人。同时木子同学认为通过姑娘是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快捷键,特别是女性视角能够看到很多不同观点。
丹姐,滨州人,那会刚来这里工作,没有男朋友,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喜欢满中国跑马拉松,满中国听演唱会,经常围着附近公园跑步。这里提一下大量的浙大、上海交大、湘雅医学院的医学研究生,本科出身都是普通的潍医、泰医、滨医,山东人到处都是考霸,所以不要自我设限,年轻时候尽量读研洗白出身,这都是跳一跳都能够的目标啊。好比已经从外事办遴选进入外交部的同学,木子同学连外事办的门都没有摸到呢,平时写写材料,大学时六级刷到600分以上真的很重要啊。
这姑娘跟着单位团购自己安家置业,现在已经结婚生子。那天山大MBA刚毕业的同事说:导师告诉他能找985的不要211的女朋友,智商会遗传的,行为也会模仿的。类似的学历工作等鄙视链或者偏见随处可见。
《从玫瑰到枪炮》里面对此作出了解释:“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人类是一个社会性物种。我们的祖先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群体中满足和保护自己,从而得以生存。人类为其所在的群体而欢呼,为之而杀戮,为之而献身。进化教会我们在遇到陌生人时迅速做出判断: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倾向于立即喜欢上那些来自本群体的人、看起来与我们相似的人,甚至口音听起来相似的人。“
“我们还用我们的群体来定义自己。自我概念——我们感觉自己是谁——不仅包含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个人属性和态度的感受),而且还包含一种社会同一性。”
“从学龄前开始,我们人类就会自然地将其他人分为我们的群体之内和之外的人。我们会部分地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来评价自己。拥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能增强我们的自我概念。这种“感觉”好极了。我们不仅在群体中为自己寻求尊重,还在群体中寻求自豪感。而且,认为我们的群体比较优秀,会让我们感觉更好。这就好像我们都在想:“我是一名X(你的群体名称)。X很优秀。所以,我也很优秀。”
张同学,法学院应届生,前实习律师,现员额检察官,木子同学的法学引路人,男朋友出国留学分开,性格特别好,教木子同学练习正楷,番茄钟时间管理,远离拖延症什么的,夏日的晚上常一起在河边信步,看看电影赏赏荷花吃吃饭逛逛夜市吐槽下前任和老板什么的。毕业当年夏天短暂的交往,相处体验特别好。
木子同学百无聊赖写了一篇吐槽小护士L的小作文,竟然阅读者众多,里面主动联系的就有一位高段位的姐姐,时常让他倍感压力。圈子有大厂码农如阿里高P和金融投行界的,朋友圈里显示和家人从台湾游玩回来,黄石公园,海归同学,湾区工作等。喜欢到处投资,让财富增值保值什么的,哥哥当地工业园区企业主,嫁入了法检系统世家,家世背景很好。她总是说自己幸运,其实选择性的忽视了自己家族有的东西。自身商业气息浓郁,深谙商界规则,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郎咸平来了催着要一起听听讲座介绍对象什么的。会有一些不接地气,在她眼里的普罗大众就是生存而已。家人也会提及她这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她不以为意,木子能够感受到两个阶层的思维差异和行为习惯的不同。比如说木子同学不会爱憎分明,没有棱角,好像每次发脾气都打在一团刚弹好的棉花堆上。
庆山在《月童度河》说:“与人聊天,倾听他们的问题。是安静的聆听者,适当提问,激发更深的阐述。人的困惑若拘泥于世俗层面,逃脱不出婚姻、家庭、爱、孩子、工作、经济……诸如此类的主题。这些要素构成现世的安身之所,也是坚不可摧的牢狱。”
“年龄越往前走,越容易出现精神危机。人生走到某种程度,基本上其幻梦本质已暴露无遗。所有的肥皂泡一一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