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班主任研究》读后感之三十一:
基于真实 基于转变 基于发展
——二读会议综述
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说实在的,这段时间忙到自己都怀疑人生,不是因为事情多,而是涉及的科目多,品德、语文、班主任、少先队、未来课堂……有时候觉得确实很难应对,毕竟自己不够聪明。只能是一步步慢慢摸索,慢慢学习。虽然少了阅读的时间,但思考与践行依然在。
或许,我可以说,在过去的十七前班主任工作生涯,不断在汲取其他老师经验时,更多的是套用,而没有了针对性,没有了自己思考,所以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突发问题而懊恼。其实,经验只能告诉我们,遇到事的时候,我们可以预知有多大把握去处理好,却没法告诉我们如何才是最佳,最能走进孩子内心的。曾经的自己很盲目,很主观;现在的自己,学会让他们来思考……这样的转变,是源于阅读,是源于一个导师,一群正能量满满的一群人。
李教授说:阅读需要静下心来面对文本,自己的工作经验可以有但不可过度,否则依旧没能实现原有经验的改造和发展。静心读书,学会读书,学会自我主导的学习。是的,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可以依靠经验,但不可过度。今天阅读的内容是第一到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我想单纯从文字本身来解读。
一、关于主题:愈渐深入
纵看,从第一届的“小规模、研究性、专业性的高端学术交流论坛”,第二届的“提高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培育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专业团队和文化,促进中国班主任研究与国际教育学术的开放、平等和创造性的对话论坛”,第三届的“以理性与激情迎接班主任政策的再创生”,第四届的“揭示了当代儿童发展的复杂环境,体现了关怀生命的鲜明立场;突出了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智慧,彰显该领域变革的实践基与可能;并呼唤班主任研究者的发展,突显在本领域创新发展的学术勇气”,第五届的“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班级研究,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班主任研究,我国现阶段与班主任研究的困境、出路与变革研究”。
与之相对应的主题:
第一届:以多维视野中的班主任
第二届:方法论的自觉与教育政策的更新
第三届;聚焦班主任政策的新系统
第四届:班级、学校、社会与学生发展
第五届:多学科视野下的班主任研究
单从议题与主题来看,我个人认为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班主任研究逐渐走向多元且理性有深度的研究。从这五篇会议综述就能感受到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快速成长,急速专业化。开始从经验总结型转变成基于实吓的数据分析、理论构架型。
二、关于综述:愈渐明晰
蓝老师告诉我:会议综述是笔者对此次会议高度的概括,需要突出核心观点。而我觉得,除此之外,会议综述还应构架合理的会议方向,给与会及读者更多的方向指引。记得第一次读完《中国班主任研究》我便请教李教授,可否写阅读综述,李教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鼓励我去写一写,于是写下了这篇: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触类旁通
——《中国班主任研究》阅读综述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班主任研究》于2017年11月正式出版,这是第一版,当李教授在群里发布信息时,我第一时间就买下了,书到了许久,一直在忙着学校30年校庆的事,于是耽搁了,直至一月,所有的工作都暂告一段后,我逼着自己开始翻看,并尝试写一写读后感,从一开始的初浅认识,精句摘录,到现在的带着思考去阅读,仅仅过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无论自己有多忙碌,有多疲惫,即使已到深夜,我依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承诺。
从一个人的阅读,到现在一群人的阅读,从一个人的写作,到现在一群人的分享,我努力着感受到周围的变化,而此刻我又想开始尝试着写一写关于这本书的一、二、三、四。
写阅读综述来源于书中呈现的五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综述,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这么写,是否可以这么表述,仅仅是因为,我觉得可以试着从看完整本书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和不太严谨的总结。
《中国班主任研究》由杨小微教授与李家成教授主编,2017年11月第1次印刷,此书要传递的是对中国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开发的是中国班主任实践与理论的一系列相关主题,要建设的是中国班主任研究的学术平台与对话空间,要创生的是中国班主任的新理论与新实践。在“序言”中提出:“在当前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终身教育内涵、国际对话实力、学生发展价值,中国班主任作为传承中国教育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班主任研究者所投入建设的这个学术研究领域,都会获得新的学术生境与社会生态,也理所当然地会生长出新的形态。”
此书从2014年11月第一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开始至今,将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者的研究编集成书,并通过期待着通过阅读开拓出新的对话空间和发展趋势。
一、雪中送炭:读中国班主任研究
什么是中国班主任研究?中国数百万的中小学班主任该研究什么?纵观整本书,有关注学校内部公平指数的研究,有对中国班级特性的论证,有对班主任情感回溯的研究,有对学生交往优化的研究,有当前热门的走班制的研究,有假期生活重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研究,还有对2009至2015年六年的研究趋势的分析等等。从班主任的角色角度来看,这些研究看似并不是班主任这一岗位可以去研究的内容,但细细看来,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班主任”工作展开,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这些都与我们毫无关系,那么我们就已经失去了基于当前社会前景去实践的条件。
记得上周三刚结束的一年级班集体创优交流会上,十位班主任老师非常认真细致地分析了自己班级的各个要素,但老王科在最后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座的10位班主任,有哪一位了解过目前与我们小学教育有关的《中小学德育指南》,有谁的创优方案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立的?”两个问题,让所有班主任沉默了。太多的班主任都觉得这与我何干,我做好自己的事儿,管好自己的班,带好自己的学生就足够了。曾经的自己出是如此认为,但当你真的重新审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时,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也是认认真真地做好了班主任工作,可就是不如别人的出彩?为什么就是感觉抓不到主干,走不到主流路上?”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你还在走着“老路”,你还在想着别人也想到的“旧思维”。那么此刻,阅读一定是“雪中送炭”之举。如开篇之作杨小微教授的《关注学校内部公平的指数研究》,我们班主任阅读,可以读什么?我们可以关注的是“差别对待”和“公平体验”;再如《高中走班制改革背景下对“班级”本体价值之思考》,我们小学班主任可以关注什么?是否是客观辨析自己带的“行政班”所出现的弊端的成因是什么?我们的阅读是否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触类旁通,是否可以立足更高的思考维度?
二、锦上添花:思中国班主任研究
仅仅是阅读,是否就够了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试想,我们可以从《中国班主任研究》的阅读中体会到什么?思考到什么?当我们在阅读时,该如何思考此书编入此文的意图,编者希望我们能读到什么?读懂什么?是否能从实然到达应然的自然转变。
从我个人而言,此书虽是“中国”班主任研究,却编入了三篇分别来自挪威特罗姆瑟大学、冰岛大学、俄罗斯奥伦堡国立师范大学三位教授的文章,编者显然能够给读者一种感受:关于“班主任研究”不是只有我们中国在做,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研究,更是全世界的研究,我们的班主任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完全可以具备国际对话的实力。再看其他选入的文章,大多都呈现一种框架且实证的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推进最真实的研究状态。再从真实的现状中,反思研究是否得当,是否准确,是否可发展。于是,我便会开始思考:当我们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如书中的各位研究者一样去客观地分析,有效的整理,理性的辨证——当前的相关实践背景是如何的?我的实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的实践可以怎么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又该如何摆正位置,如何唤起学生的全员参与?
三、触类旁通:中国班主任研究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阅读,更多的是为了发现,为了汲取。在通读全书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书中的所有研究者几乎都为高学历、高职位的教授或校长,每一篇研究都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关注的也是当下最热门的几大问题,如“走班制”,如教育的全纳,如学生本位,如伦理实体,如假期重建,虽然内容不同,但每篇开篇都是先立足当下,回顾过往,再思未来。如此鲜明的研究框架,实而不华,可借鉴性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思考几个问题:
1. 我们该怎么看待班主任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
2.书中的研究与我们的实践关联在何处?
3. 一线的班主任立足学生做研究时,是否可以思考结合顶层设计来展开?
4.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是否可以保持一种实然研究的心态来看问题?
5. 我们是否有可能做到像书中的研究者一样有更广阔的视野来发展自己?
……
阅读一本学术性的书籍本身对自己就是一种挑战,敢于写出自己的感受,更是一种勇敢,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一些自己思考,多质疑,多融通,或许我们就能找到那“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此刻再看,觉得阅读的更多是读后感或书评,对我而言,书评还略显难度,这只能算是读后感。我曾经在李教授的指导下,写过一篇武义精英班培训的会议综述,当我开始决定要写时,才会注意到会议前我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对本次会议主旨的理解,如此次会议交流人员的了解及内容的提前阅读,在参会时的现场解读……太多的内容需要涉及,发现自己真的力所不能及。在忙乱中,我还是写下了稚嫩的文字:
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尝试,当写下这些文字时,突然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收获,在反复的学习中,我更明确了综述为何?综述除了概括会议要点,提炼核心观点,了解当前研究方向之外,更重要的是审视发展之势,与阅读、与文献有相对明显的差异。
三、关于阅读:解答困惑
或许我一辈子都会记得张鲁川博士问我:困难与困惑的不同在哪里?我们的工作是困难多还是困惑多?毫无疑问,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而答的面目全非。然而,我却明显感受到了如何面对困惑,甚至是解决它。在五篇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们提出的不同观点,这也是我们所关注的困惑。如班级的育人价值,如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提出的“班主任研究大多是通过观察、访谈法收集研究资料,结论缺少从理论角度对实践经验进行升华,使经验难以传播”,这确实是大部分包括我在内的班主任的做研究的方法。这也揭示了当前班主任研究的问题。当我们开始有了阅读,开始慢慢思考如何展开研究时,改变才开始:
开学至今,我一直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学会思考。今天,有老师借班上课,正是一个年级按序的研讨活动,对于三天两头上公开课的孩子们来说,根本不带紧张的,反倒是过于放松,过于张扬。开学一个多月了,在不断的磨合与尝试中,我期待看到孩子们的转变。
今天的课上,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孩子,无论从坐姿还是心理状态上都那么阳光,那么让人欢喜,不是因为他们答对了多少问题,而是他们的改变,他们开始学会认真倾听,学会合作,学会理解他人……我欣慰。
总说,阅读是咬文嚼字的事儿,不外乎各种语法各种词汇的灵活运用,而当我们赋予它们生命时,就会显得珍贵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