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中国人最有人情味。而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是:西方国家,人际关系冷漠,尔虞我诈。其实,在我们中国,所谓的人情味却附带着千丝万缕的附加值:权势,利益,好处,方便等等。那么,我们中国所谓的人情味是什么味呢?
当一个中国人坐在办公室正在办公时,如果有一个陌生人很不礼貌到闯了进来。我们会毫不客气的厉声喊到:你干什么?如果再遇到一个素质差一点甚至会连推来搡地把他赶出去。
当一个外国人遇到类似的情况,会停下手里活,客气地问:我能帮你什么吗?素质好一点,还会面带微笑,请你坐下,给你倒杯水。
“我能帮你什么吗?”有一种关怀之情。在外国人看来,似乎隐含着终于有人肯找我帮忙了。不但希望自己能给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他会为对方给自己提供这样一个帮助的机会,心生感激。
“你干什么的?”却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查口吻,犹如官之于民,JC之于路人,上司之于下司。它隐含着:一直以来,不但不受上司赏识,却屡遭训斥的委屈,自己一肚子的倒霉正无以发泄,终于来一个发泄桶,倒霉蛋,给自己一个发泄的机会,视对方为出气筒,为下司,为乡里巴佬。如果对方真的有求于人,则更加嚣张,盛气,傲慢,于是开始严厉的审查,盘问。甚至怒不可遏的轰出去,对方再乞求的话,“别找不自在啊!”随即砰地一声关上门去。被关在门外的,真的犹如民之官,唯唯诺诺,委琐而自卑,悻悻而去。
有此简单一问,便不难看出现代东西文明,中西文化之现代差异。
在国外,尤其到**ZF机关办事,也许陌生人更容易办成事。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中国留学生,到美国领事馆办理留学延期申请。这本是很简单的小事。可是在办理申请那天,留学生发现,办理这个申请的美国佬居然认识。于是,竭力巴结,讨好,一再向对方重复他们在中餐馆认识的情景。等他罗嗦完毕,这个签证官在他申请大笔一画,随即把他的申请递给另外一人。说:“这位先生一再说我们认识,他的申请被我拒绝,有什么问题,请你处理。”
至于这个申请是否被允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简单的问题被他以中国固有的人情逻辑而复杂化。在美国,尤其在**ZF机关,最忌讳熟人,关系什么的。一旦遇到熟人,遇到什么关系,他们会象中国司法人员审理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案件一样,选择回避。不一样的是,外国是自愿选择回避,中国是司法要求他们选择回避。
我们中国人办事,事无巨细,总希望找朋友,托关系,靠熟人。如果没有朋友,熟人,也没有什么要紧的关系,就努力地转弯摸角,找这样一个他舅的姑父的二姨的妹夫的......牵强附会的关系,八秆子打不着的关系。有关系,总比没有关系好办事,这是中国人办事,尤其到机关的最先的准备工作。有关系,总是好的!有了关系,事情总归好办的多,至少送礼能送得出去,礼既然都送出去了,事情焉有办不成的道理。难道,这就是中国的人情味,人情味只散发于熟人之间,朋友之间,只散发于关系网之间。这变了味的人情味,如何才能让人间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