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才满十二周岁的儿子个头逼近1米7,那41码的大脚和身板一致地瘦且长。让我心惊的,是他对我们不明来由的抗拒,更有时时迎难而上的挑衅。
想不起打什么时候起,他这样蹭蹭地开始长;也想不起从什么时候起,自以为是地把儿子当“知己”对待了。
放心牌儿子大概是理想中的人设,也许存在于别人家,虽我从未奢求,至于我们是否偶尔也会成为“别人家”的娃,只能呵呵了。专宠这小子十年余,担心焦点关注让人患得患失,最大胆的放手来自有圆宝后,和先生分工各管一个娃,除周末好吃好喝伺候,其他时间最多视频电话联系一下,闲聊几句不痛不痒,一派“母慈子孝”的模样。
“知己”的培养在学龄期就是这样混出来的吧?然而,关键时刻总会“见血封喉”。比如今晚,他有停不下来的愤怒,我有停不下来的唠叨,基本的理解都没有,更谈不上换位思考。
导火索来自一个废弃的饮料杯,骑着平衡车的少年,压着它吱吱嘎嘎响,觉得很好玩。我提醒他停下来,没有理会之下,还表示着不屑,得到我的一脚。一下子就毛了,正好,我也看不惯好久了,喊住要走的他,立在马路边,理论了四十多分钟。
我巴拉巴拉许久,他先是一副看不惯,听不进的模样,战线就此拉长,同时还殃及了一起玩耍的伙伴,站路边冤枉喂蚊子不说,还被人顺走了篮球。
换我听他说时,不配合不耐烦到极点。看我一副死磕的模样,他也急了。特别是我问到作业情况,并要求他跟我回家时,先是求全式的回应,接着问到感受,后面就是哭诉了,他的难受和愤怒,让我有无从申诉的憋闷感,我表达的,和他感受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亲生的,我都怀疑彼此间的安全感和信任大概与陌生人无异。听他一直哭吼,我终于没有了想教育他的欲望,然而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楚:管是假相,不管才是真相。我们都活在假相里,和对方较量着,大概也是为了让这非典型生活变得有迹可循吧?看他写的简书,更是哭笑不得。哎,生命诚可贵,较劲不值得。
至于较量,才刚刚开始!我希望,赢的那个永远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