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要跟大家谈谈管理学习中的参考答案与标准答案。
克雷纳在《百年管理》中说了一句名言:“管理只有永恒的问题,而没有终结的答案。”难道说管理问题真的没有答案吗?难道说过去一百多年来管理思想史中星光灿烂的管理学家、企业家研究和实践管理,都毫无所得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比较认同刘澜提出的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理由一:现实很模糊,答案都是猜
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很难摆脱“盲人摸象”的困境。
明茨伯格这样说管理理论:“要意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人为的作品——究其根本,理论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的现实而记录下的文字和符号,而非现实本身。因此,理论简化了现实。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有用性来选择理论,而不是根据其真实性。”
明茨伯格提出判断理论的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用性和真实性。他认为理论都不真实,是对现实的人为简化,是对现实的一种猜测。我们很难判断猜测的真实性,只能考察其有用性。
理由二:情境各不同,答案都得变
如果管理问题的答案主要是实用性的真理,以是否管用为主要评价标准,那么面对不同的管理情境,自然要对答案加以变化来运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批评早期的管理学者(包括德鲁克在内)似乎认为有一套标准的管人的方法。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则认为,处于金字塔不同层次的人,要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德鲁克马上承认错误:“我立即改变了我的观点,马斯洛的证据简直无法抗拒。”
德鲁克也认识到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他指出,管理要做的事情都一样,做事的方式却可能因文化而不同:“因为管理是要把人整合起来从事共同的事业,所以管理是奠基在文化之上。在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和巴西,管理人员的任务都一样,可是这些不同国家的管理人员完成任务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
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时代……这些不同的管理情境,要求不同的答案。
理由三:背景很复杂,答案都得加
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因此它一定比多姿多彩的现实更抽象,是抛开了许多具体情境的一般性提炼,因此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具体情境。
马奇指出,面对企业中非常具体的问题,经理人根据经验得出的答案往往更靠谱。那么,理论的实用性在哪里呢?在你的经验不管用的地方。
马奇说:“基本学术知识在新的或者变化的环境中变得更加有用,这时经理人面对的是未曾预料的或未知的情形。它为他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其他的框架,而非解决方案。”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也就是学术知识的两个用处:
1. 理论在新的或变化的环境中更管用。因为经理人的经验不管用了,而理论提供了一般性的知识,对新的情景也是适用的。
2. 理论提供的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
你需要在理论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背景,得出解决方案。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你的任务=一般性参考答案+具体情境
推论:管理大师悖论——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
参考答案有好坏之分。谁来判断好坏呢?答案是你。你觉得好,就是好。你怎么判断好坏呢?你看是否管用,对你是否管用。
如果没有人提供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参考答案好坏的标准,那么为什么会有管理大师呢?管理大师并不提供标准答案,提供的也是参考答案,只是叫好的人、觉得管用的人比较多而言。但是管理大师提供的答案往往不准确。
法约尔提出自己的管理原则时就声明:“管理方式绝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它完全取决于一个‘度’。”
德鲁克经常斩钉截铁地下结论,但是他也承认:“我也不相信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
重复一遍:
你的任务=一般性参考答案+具体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