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楚汉之争,以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而落幕。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之时,亭长曾建议他渡江逃亡。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可是项羽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拔剑自刎了,死的时候才30岁。一位神勇的少年将军,曾经统兵数十万,南征北战,浴血沙场,推翻了强秦,结局却是被逼在乌江自刎。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称赞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表现了大丈夫的英雄气节,虽败犹荣,虽死犹生。正如李清照《夏日绝句》所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就不这么认为,他结合自己的处境和个人体会,提出了一种新的不同观点。杜牧在游历乌江亭的时候已经38岁了,刚刚经历了党争,被朝中李党领袖李德裕排挤打压,外放到池州当官。对于自己的前途,杜牧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迷惘。他也尝试去接受禅宗佛学,但是最后仍然坚定了儒家的思想。他坚持认为,只要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包羞忍耻”,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杜牧虽然未曾带兵打仗,但他年轻时好读兵书,曾注释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还写有《战论》等多篇文章论及当代兵事。于是,他从一个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来看待项羽兵败自杀这件事,写了一首别出心裁的《题乌江亭》。诗作原文如下: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的大意是: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的人,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这首《题乌江亭》是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主要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够算定一件事的将来呢?何况大丈夫能屈能伸,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本事。表现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也批评了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全诗语意浅白,不落窠臼,夹叙夹议,说理清楚,独辟蹊径,借题发挥,着重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二百多年后,公元1054年,三十三岁的王安石在路过“乌江亭”的时候,看到了杜牧的诗以后,他也写下了一首诗《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就事论事,分析了这个历史事件的成因,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不是项羽想死 ,而是他不得不死。时也运也命也。客观地讲,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虽然勇武过人,但也有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的致命性格弱点,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而杜牧的这首《题乌江亭》,其目的并非否定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必然,而是借题发挥,借着项羽自刎这件事,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能屈能伸,百折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