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通译】
子贡说:“老师传授的诗书礼乐等知识,通过听闻可以学到;而老师所说的天性与仁德,单单听闻是很难学到的。”
【学究】
子贡对于知识和道理做了很好区分,也就是学习知识技能,通过老师传授就能学到,但人性本源和仁德单单通过学习是难以得到的,必须通过自己实践才可以悟透。
佛教说到信解行证,很好明示了人在探索人性本源的四个阶段,与此段文字很是应景。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知识并不少,证得人性何其少,便是如此。可见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文】(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通译】
子路在听到道理而不能践行,唯有担心又听到什么道理。
【学究】
这就是日常生活真实写照。道理越来越多,实践越来越少,越是没有进行实践,道理就会不断涌现。于是我们就活在道理中,看起来特有道理,只是很难找到自己本性。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越圆谎言越多,最后就活在谎言中。生命本性就会淹没在谎言中,而为了不至于谎言破灭,就会找到一堆理由来维持谎言存在,恐惧就随之而来。所谓假面人生就是这样维持着,那还有人性和仁德吗?
【原文】(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通译】
子贡问道:“孔圉为什么谥号给了一个(文)字呢?”孔子回答说:“他敏锐又好学,不耻下问,这样的求学精神才被尊为孔文子呀。”
【学究】
既然要实证,那么孔圉这样追求学问被冠以“文”这样的谥号呢?这不是有些矛盾么?子贡自然对这些有疑惑。孔子给了经典的回答。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求学的精神,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探索学问精要,更重要的是这里不是在单纯追求知识理解,而是在实践过程中自己体验和知识之间出现矛盾时,去询问他人的体验感受,这是一种实践印证。自然会得到这样的礼遇。(古时得谥号者必定是标杆式人物)
【原文】(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通译】
孔子说郑国大夫公孙侨有四种君子之德:“自己行为庄重,对待君王恭敬,养护百姓以实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学究】
这里孔子很赞赏郑国大夫公孙侨是一个真君子。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自己很严谨,对上恭敬,对下恩惠,用民以法度。可见公孙侨通透治理国家的法则,是一个懂人性,明仁德的治理人才。
管理国家就是一种实践,没有太多高深理论,就是掌握人性本源和仁德之要,做到“公心为上,用心为实”便是真的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境界。
仁德是要通过实践来印证,这是这段文字的要旨。